公募基金将迎来重要改革。
5月7日下午,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羊城晚报记者梳理发现,《行动方案》共提出七大方面25条举措,重点包括:优化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收费模式,强化基金公司与投资者的利益绑定,提升行业服务投资者的能力,提高公募基金权益投资的规模和稳定性,一体推进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等等。
《行动方案》的25条具体举措着力督促基金公司、基金销售机构等行业机构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变。具体来看,《行动方案》优化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收费模式:对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推行与基金业绩表现挂钩的浮动管理费率收取模式,对于符合一定持有期要求的投资者,根据其持有期间产品业绩表现适用差异化的管理费率。业绩明显低于比较基准的,须少收管理费,有力扭转基金公司“旱涝保收”的现象。
同时,《行动方案》强化基金公司与投资者的利益绑定。全面建立以基金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行业考核评价体系,将业绩比较基准对比、基金利润率等直接关乎投资者利益的指标引入考核体系,相应降低产品管理规模排名、基金公司收入利润等指标的考核权重。提高基金公司高管、基金经理跟投本公司管理产品的比例和锁定期要求。督促基金公司建立健全与基金投资收益挂钩的薪酬管理制度,对产品中长期业绩差的基金经理,要求其绩效薪酬应当明显下降,更好地体现与投资者的“同甘共苦”。
《行动方案》还提到稳步降低基金投资者成本。出台《公募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合理调降公募基金的认申购费和销售服务费。引导行业机构适时下调大规模指数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的管理费率与托管费率。推动降低基金登记结算、指数授权使用、信息披露、审计及法律服务等相关固定费用。
对于基金公司绩效考核管理,《行动方案》要求基金公司全面建立以基金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适当降低规模排名、收入利润等经营性指标的考核权重。基金投资收益指标应当涵盖基金产品业绩和投资者盈亏情况,前者包括基金净值增长率、业绩比较基准对比等指标,后者包括基金利润率、盈利投资者占比等指标。基金公司股东和董事会对公司高管的考核,基金投资收益指标权重不低于50%;对基金经理的考核,基金产品业绩指标权重不低于80%。
此外,《行动方案》提出多个措施提高公募基金权益投资的规模和稳定性。优化基金注册安排,推出更多场内外指数基金和中低波动含权型产品,促进权益类基金创新发展。强化基金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力,充分发挥其体现产品定位、衡量产品业绩的作用,对基金投资业绩全面实施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提升公募基金投资行为稳定性,促进资本市场投融资平衡发展。
博时基金首席权益策略分析师陈显顺对记者分析,本次改革优化主动权益类基金收费模式,业绩差少收管理费,将业绩跑赢基准、投资者盈亏纳入考核,且三年以上考核权重不低于80%。这有利于有效改善基金公司“重规模轻回报”现状,促使基金经理更注重长期投资收益。从股票市场中长期来看,基金经理行为对于市场的波动影响减弱,有助于引导资金流向业绩优良、具备长期增长潜力的公司,提升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市场稳定性。此外,为基金设立清晰业绩比较基准,避免风格漂移,可让投资者更准确地评估基金表现。在中长期,市场投资风格有望更加稳健。总体而言,《行动方案》从多方面发力,对股票市场中长期发展在稳定市场、吸引资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有着积极意义,有望构建更健康、可持续的市场生态。
文|记者 莫谨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