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深刻演变,芯片产业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基础设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外部技术封锁与市场壁垒持续加码的背景下,中国芯片产业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韧劲,通过自主创新与生态构建双轮驱动,逐步走出一条突围之路。
当前,从华为昇腾系列AI芯片的迭代升级,到小米自主研发玄戒O1(SoC)芯片规模化量产,国产芯片和AI服务器市场份额的显著提升,中国芯片产业正以实际行动证明,封锁打压无法阻挡技术进步的脚步,反而成为加速自主创新的催化剂。
自主创新:从技术突围到生态重构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外部压力,中国芯片产业将自主创新视为破局的核心引擎。以华为昇腾系列AI芯片为例,2019年推出的昇腾910芯片及其配套计算框架,标志着中国在人工智能算力领域实现关键突破。2019年8月,华为首席战略架构师党文栓曾指出,昇腾910的架构设计旨在构建开放的AI生态,通过“芯片+框架”的协同创新,使AI模型训练与应用覆盖云端、边缘端及终端设备。这一战略不仅打破了单一芯片的性能局限,更推动了AI技术的普惠化发展。
此后,昇腾910B、910C等迭代产品相继问世,采用国产工艺实现算力与能效的双重跃升。数据显示,昇腾910C的算力达到全球顶尖AI芯片的两倍,其全场景AI计算框架更释放了硬件潜能。这一进程印证了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2019年的承诺:“希望我们的产品与方案获得市场、客户及伙伴认可,以推动AI在中国及全球的普及发展。”如今,昇腾芯片已广泛应用于金融风控、生物医药、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成为国产化替代的标杆。
当前,自主创新的突破,离不开政策支持与资源投入的协同。近年来,中国出台系列政策,从科技金融体制改革到资本市场扶持,为芯片产业注入“源头活水”。
例如,优先支持关键技术突破企业上市融资、设立债券市场科技板等举措,为技术研发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金融保障。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刘雷波指出,中国芯片产业的崛起,得益于“举国体制优势”与“市场驱动机制”的深度融合,这种模式在航天、造船等领域已屡试不爽。
生态构建:从单点突破到全链协同
芯片产业的竞争,本质是生态体系的竞争。中国芯片产业在突破技术封锁的同时,正加速构建涵盖设计、制造、封测、应用的完整生态链。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激励,推动国产芯片替代进程。据集邦咨询预测,中国AI服务器市场中,国产芯片占比将从2024年的37%跃升至2025年的40%,与进口芯片形成分庭抗礼之势。这一转变背后,是本土企业对国产芯片的信任投票,也是产业链协同创新的成果。
另一方面,中国芯片产业坚持“开放合作”与“自主可控”并重。尽管外部压力试图割裂全球技术链,但中国始终以开放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例如,华为昇腾计算框架兼容主流AI开发工具,吸引全球开发者参与生态共建;同时,通过“备胎计划”等战略,确保关键技术自主可控。这种“在开放中保安全,在合作中谋突破”的路径,既规避了技术脱钩的风险,又为全球科技治理提供了新范式。
据悉,生态构建的深层逻辑,在于打破“技术霸权”的思维定式。此前,正如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所言,技术封锁反而会激发中国在芯片制造领域的“全速发展”。中国芯片产业的实践表明,真正的技术领先不在于垄断,而在于通过共享与协作推动全行业进步。从昇腾芯片到国产AI服务器,中国正以“生态思维”重塑全球芯片产业格局。
芯片产业的突围战,既是技术实力的较量,更是战略定力的考验。对外经贸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院长屠新泉认为,面对“打压”和“封锁” 中国芯片暴露美国弱点,其想在出口领域发挥技术优势。此次制裁华为,美国以荒唐理由加强出口管制,目的一是为保持AI领域领导地位,压制中国企业;二是在贸易纠纷中占优,为在其他领域提不合理要求做铺垫。美国出口管制会给中国企业造成困难,但华为已强势反弹,在人工智能芯片等领域开拓新优势,美国技术优势不可持续。且美国企业也不喜欢严格出口管制,失去中国市场。中国已制定《反外国制裁法》,只要企业遵循市场规律和商业逻辑,中国会客观对待,欢迎其与中国企业合作。
主持人|记者 潘亮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综合央视新闻、新闻1+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