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的早茶店,成为王志广永远的遗憾。今年6月,广州天河某餐厅里,7岁的儿子吃肠粉时突然噎住。服务员慌乱地拍背、灌水,却无人知晓需立即采用海姆立克法施救。
当救护车赶到时,孩子的呼吸已永久停止。“若有人会急救…”这位父亲在微博的泣血追问,引发了外界关于急救知识普及的讨论。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儿童噎食事件超5万例,老年噎食死亡1.5万例,其中餐饮场所为高发场景,但由于多数餐饮从业者并未掌握核心急救技能,面对突发状况时束手无策。
在街头巷尾的美食“烟火气”背后,“不懂救、不敢救”仍是横亘在许多人面前的难题。因此,如何推动个人、企业、协会多方形成合力,共同建设“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支撑体系,已成为连锁餐饮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议题。
先锋行动:从技能培养到重构认知
7月18日,羊城晚报联合南方医院发起了“预防为先、应急有备”的急救知识讲座。在南方医院急诊科主任熊艳的指导下,20名餐饮从业者通过“知识讲解-技能实操-情景演练”三维培训,掌握了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等核心技能。
“曾以为救人只是医生的事。”参与培训的袁记云饺员工王师傅坦言,“今天用假人实操时才明白,黄金4分钟内施救关键在‘第一响应人’。”
他在现场学习、实操了婴幼儿异物卡喉的标准化救援:一手托住婴儿下巴,前臂垫于大腿,另一手精准拍击肩胛骨之间——随着急救知识的不断普及,这套曾被视作专业门槛的动作,未来或将成为一线从业人员的必备技能。
王师傅表示,在培训中,他学习了海姆立克法、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这些曾经觉得“离自己很远”的急救技能,如今通过知识讲解、真人模拟、模型实操变得具体可感,日常工作开展更有底了。
“这也让我对餐饮服务有了重新认识,我们不只是提供餐食服务,也有责任通过救护技能去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做到既要端稳这碗热饺子,也要托得住顾客的信任。”王师傅说。
行业创新:让急救从“附加项”变“必选项”
在餐饮连锁化率突破23%的今天,安全能力建设并未跟上规模扩张的步伐,鲜有餐饮从业者掌握海姆立克急救法,面对突发状况时普遍“不敢救、不会救”。
活动现场,羊城晚报、袁记云饺联合发布了《连锁餐饮行业门店急救技能培训倡议书》,直击行业痛点,倡议餐饮连锁餐饮行业建立“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服务准则。同时,《倡议书》建议普及技能,将海姆立克法、心肺复苏等纳入岗位培训考核,并形成“经验共享、共促提升”的互助机制。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餐饮部主任孙工贺指出,袁记云饺能够在近5000家门店率先落地急救能力建设,推动急救技能成为从业人员的基础服务素养,此举是极具前瞻性的,不仅提升了服务质量的“安全”内涵,还体现了其作为连锁行业领军品牌的担当与远见。
孙工贺强调,袁记云饺发布了《连锁餐饮行业门店急救技能培训倡议书》,让更多人意识到公共场所急救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号召越来越多连锁企业加入到急救能力建设队伍之中,推动急救能力从“附加项”向“必选项”深度转化,为全国连锁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安全韧性”的新内涵。
落地探索:构建标准化赋能体系
在袁记云饺联合创始人田伟看来,应急救护能力是门店服务的安全底线,是企业从被动应急转向主动构建安全服务体系的关键。
为实现长效运作,田伟透露了未来双轨推进的方案:“我们计划将急救能力系统化植入运营服务中:培训团队将会录制本次急救培训内容并制作成标准化课件,通过袁记云饺旗下的‘云饺学社’平台,覆盖全国近5000家门店,超20000名员工。”
值得关注的是,袁记云饺将“急救响应能力”这一指标纳入新店考核体系之中,将急救能力与开店流程、运营考核深度绑定,将门店应急救护体系建设落到实处。这意味着从新人入职到门店运营,急救能力建设将贯通餐饮服务全链条。
在业内人士看来,守护生命的“黄金四分钟”,需要多方形成合力,唯有个人有意识、企业有担当、协会有引领、社会有支持,多方形成紧密高效的责任共同体与行动网络,才能真正让急救知识“破壁入心”、技能“扎根一线”。当每位员工都能成为值得信赖的“第一响应者”,每处热闹的餐饮空间都有坚实的安全基石,“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理想图景才能照亮现实,切实为民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既要端稳这碗热饺子,也要托得住顾客的信任。”当急救体系建设成为餐饮业新刚需与新标准,这份由连锁餐饮行业勠力同心、共同递出的“生命保单”,正开启行业服务价值的重新定义。或许下一次食客突发不适时,伸出援手的就是递来筷子的那双手。
文 | 孙绮曼
图 | 梁晨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