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粤剧研习、咏春体验到“从田野到餐桌”工作坊,一座融合传统与现代、旨在推动乡村与文化教育深度融合的“耕学+”研学中心,正悄然改变塱头这座七百年古村的命运。
近日,位于广州市花都区塱头古村的“耕学+”研学中心正式开幕。该中心作为塱头乡村振兴项目重点打造的新兴文教业态,将与春阳台艺文中心共同构成塱头文化教育体系的“双核”,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创新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互动模式。
立足古村文脉,打造研学新空间
塱头古村始建于南宋末年,距今已有超过七百年历史,是广州市仅有的两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2021年9月,花都区人民政府与唯品会公益签署塱头乡村振兴项目战略合作协议,以公益性投入为根本,探索乡村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可持续路径。
在这一背景下,“耕学+”研学中心应运而生。该中心由著名建筑师张永和主持设计,建筑面积达4062平方米,内含智能教室、工坊、多功能厅、共享书房、艺创展厅、青年宿舍等多元空间。
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集学习、创作、展示与生活体验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秉持“向土地学习”的理念,“耕学+”研学中心组建了一支具备国际视野与丰富教育经验的师资团队,为学习者设计出多门融合在地文化的独家课程。
今年7月,中心迎来首期学员——来自中山大学“漫步经典”国际夏令营的22名学生。在三周的课程中,学员们通过粤剧研习、咏春体验、“从田野到餐桌”等特色工作坊,深入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
中山大学副校长谢湜教授指出,该夏令营“依托塱头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真实社会场域,构建起‘经典文本–社会实践–艺术表达’三阶育人模式”,实现了国际经典教育方法与中国人文田野实践的有机融合。
公益赋能,推动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
2023年4月20日至今,塱头项目的七大文化业态已全部落地,其中“耕学+”研学中心与春阳台艺文中心、和春住文化乡墅、积墨楼展览等共同构成公益性文化业态集群。
广东省唯品会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塱头乡村振兴公益项目负责人沈旻表示,唯品会慈善基金会自四年前进入塱头村以来,始终以公益性为根本定位,通过艺术介入和文化赋能的方式,活化这座拥有七百年历史的国家级传统村落。
沈旻坦言,基金会在塱头村的投入已远超初期预算,但基金会不改公益初心,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她认为,乡村振兴是一项长周期、深层次的工作,目前仅处于起步阶段。未来,项目将继续围绕“让利润与人才留在村庄”的目标,吸引新老村民共同参与,尤其希望更多年轻人来到塱头,感受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乡村之美。
沈旻表示:“唯品会公益将继续与大家携手,以长期主义的耐心与定力,完善课程体系、推动师资发展、拓展社会协同,让‘塱头模式’不断深化,在更大的范围内产生可感、可学、可复制的公共价值;让塱头的探索,成为大湾区、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创新的一个范例。”
近年来,塱头村屡获认可:2023年12月入选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案例;2025年5月,“塱头实验”作为中国首个乡村振兴项目亮相第十九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主题馆。
未来,“耕学+”研学中心将继续秉持“向土地学习”的理念,致力于构建“文化传承+研学旅游+生态可持续”的乡村振兴新范式,推动这座七百年古村实现长虹式可持续发展。
文|记者 沈钊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