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上市公司经营动态始终牵动着市场神经。截至8月31日,A股上市公司半年度业绩披露全面收官。近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中国上市公司2025年半年度经营业绩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市场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01万亿元,同比增长0.16%;实现净利润3.00万亿元,同比增长2.54%,增速较上年全年提升4.76个百分点。全市场近六成公司营收正增长,超四分之三公司实现盈利。其中,羊城晚报记者统计发现,广东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5.25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05%,规模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31个省份第二位,增长率位居全国第三;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合计4046.90亿元,同比增长4.49%,也高于A股整体水平。广东上市公司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得益于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上市公司发展新动能正在不断累积。
近六成公司营收正增长 超四分之三公司实现盈利
从半年报数据可见,我国上市公司产业布局、产品结构、市场拓展持续优化,消费、工业制造领域转型升级不断推进,业绩逐步回暖。《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市场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01万亿元,同比增长0.16%。第二季度营收18.11万亿元,同比增长0.43%,环比增长7.15%。上半年实现净利润3.00万亿元,同比增长2.54%,增速较上年全年提升4.76个百分点。全市场近六成公司营收正增长,超四分之三公司实现盈利,2475家公司净利润正增长,1943家公司营收、净利双增长。
剔除金融行业,实体上市公司实现营收30.42万亿元,与上年同期持平;实现净利润1.59万亿元,同比增长0.94%。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上市公司上半年营收增幅明显,分别为9.03%、4.90%、6.08%,创业板净利润增速11.18%,远超市场整体水平。民营上市公司表现亮眼,民营控股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大幅修复,营收、净利增速分别为4.80%、10.01%,分别比上年同期提升0.97个百分点和20个百分点,成为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分行业看,19个门类行业中,17个行业实现盈利,7个行业营收正增长,10个行业净利润正增长。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7个行业营收、净利润双增长。10个制造业次类行业全部实现盈利,其中6个行业营收正增长,5个行业净利润正增长,专用、通用及交通运输设备,电气、电子及通讯等4个行业营收、净利润双增长。
A股研发强度再提升 消费、工业制造活力十足
随着促消费政策持续加码,消费市场潜能逐步释放,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在A股上市公司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延续高增长态势,净利润增长超30%;家电换“智”趋势显现,行业营收、净利润增长均超9%;消费电子国产替代加速,行业营收增长24.82%。文化消费需求释放,游戏、影视院线等代表性行业营收均实现增长,净利增速超70%。
工业制造业绩回暖。上半年,制造业经营状况边际改善,营收、净利同比增速为4.73%、7.75%。军工、新能源、医疗器械等先进制造领域原料需求旺盛,叠加供给结构性收紧,有色金属和塑料制品价格持续突破新高,两行业营收增速分别为6.49%、10.10%,净利润增速分别为36.55%、19.59%。受益于产业链下游景气周期,尤其是海外客户业务扩张,光模块、PCB行业订单量保持高位,光模块上市公司净利润翻倍、PCB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近50%。
从研发投入看,上市公司持续加码创新投入,通过技术攻关、数智化转型等路径培育新质生产力,构筑发展新优势。上半年,上市公司全市场研发投入超8100亿元,同比增3.27%,增速较去年同期提升近2个百分点。整体研发强度2.33%,同比小幅提升。全市场113家公司研发投入超十亿元,926家公司研发强度超10%。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研发强度分别为4.89%、11.78%、4.63%,科技属性进一步凸显。
上市粤企营收居全国第二 增速规模双双领跑
作为经济大省,广东上市公司在上半年业绩表现同样亮眼。截至发稿时,广东902家上市公司已披露半年度业绩,合计实现营业收入5.25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05%,不仅规模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31个省份第二位,增长率也位居全国第三;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合计4046.9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49%。
盈利面同样可圈可点。上半年,约74.83%的广东上市公司(共675家)实现盈利,其中463家企业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占比超半数(达54.10%),较去年同期又再度提升,广东上市公司整体盈利能力稳步增强。
营收规模方面,广东上市公司“千亿军团”继续扩容,上半年9家企业营收突破千亿元,中国平安成功突破5000亿元大关居首,比亚迪以3712.81亿元紧随其后,增长率高达23.29%;工业富联也达到3607.60亿元,同比增长35.58%;美的集团以2523.31亿元、招商银行以1699.69亿元紧随其后。顺丰控股、立讯精密、保利发展、万科A等企业营收亦超千亿元,共同构成广东上市公司营收“第一梯队”。
净利润榜单中,中国平安以825.25亿元领跑,招商银行以754.05亿元紧随其后,美的集团、平安银行、比亚迪、格力电器、中信证券、工业富联等企业都超过百亿元净利润。其中,中国平安净利润同比微降6.97%,美的集团则同比增长26.04%,中信证券、工业富联净利润增幅也分别达到28.81%和38.86%。值得一提的是,特一药业、奥拓电子、拾比佰等8家企业扣非净利润增幅超10倍,展现出强劲的成长韧性。
A股公司每5元研发费用 有约1元来自广东
研读2025广东上市公司半年报,可以看到“稳中有进”的态势持续发展,“新的动能”不断积累。
广东上市公司业绩的亮眼表现,离不开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支撑。从研发投入总量来看,广东上市企业已形成规模化的研发投入优势。上半年,在已披露研发数据的873家广东上市公司中,研发费用合计达到1601.99亿元,这一规模仅次于北京的1621.59亿元,稳居全国31个统计省份第二位,占同期全国A股上市公司研发总投入的19.75%,平均每家研发费用约1.84亿元,意味着A股市场每5元研发投入中,就有近1元来自广东上市企业,广东正成为资本市场的“创新高地”。
从单个企业投入来看,广东头部上市公司充分发挥“领头雁”的作用。其中,比亚迪以295.96亿元的研发投入领跑整个广东,主要投向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智能化与车规级芯片等领域。这一金额在A股上市公司中位居第一,全市场研发投入超百亿元仅有五家,分别是比亚迪、中国建筑、中兴通讯、中国移动和宁德时代。紧随其后的粤企中兴通讯,上半年研发投入达126.65亿元,占其同期营业收入的18.92%,持续高强度的投入使其在5G通信技术、芯片研发等领域保持全球竞争力;美的集团则以87.66亿元研发投入位列粤企第三,这笔资金重点投向智能家居、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领域。
从研发强度(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来看,广东上市公司更是展现出“创新浓度”。上半年,广东上市公司平均研发强度达3.64%,较A股市场2.47%的平均水平高出1.17个百分点,意味着广东上市企业每实现100元营收,就会拿出3.64元投入研发,这一研发强度位居全国第四位。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广东企业以“不计短期成本”的决心布局核心技术,研发强度引领市场。比如,科思科技上半年营业收入1.54亿元,研发费用1.31亿元,研发强度达84.88% ,重点投入智能无人系统、智能无线通信及芯片技术的研发;百奥泰上半年营业收入4.41亿元,研发费用3.49亿元,研发强度达78.93% ,资金主要投向创新药研发;云从科技堪称“研发强度之王”,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68亿元,同期研发费用达1.19亿元,研发强度高达73.83%。
文、图表 | 记者 莫谨榕 实习生 贾瀚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