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上午,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作为今年港股规模最大的车企IPO,奇瑞汽车形容此次上市标志其迈入了国际资本市场的新阶段。不过,业界认为,奇瑞高度依赖燃油车、新能源转型滞后、多品牌内耗未解的现实,成为奇瑞向资本市场讲述新故事时必须面对的质疑。
从2004年首次启动IPO以来,奇瑞在过去21年间历经了7次上市申请,6次申请失败,奇瑞的资本征程,可以说是中国汽车史上最漫长的马拉松。
尽管整体销量增长,奇瑞在新能源领域的表现却相对滞后。2025年1月至8月,奇瑞累计销售汽车172.73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49.6万辆,占比约为28.7%。8月,新能源销量仅仅为71218台,占比为29%。iCAR品牌1-8月累计销售仅仅55896辆。
不到30%的比例远低于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渗透率。据乘联会数据,今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渗透率已经连续六个月超过了50%。吉利汽车新能源渗透率达到59%,长安汽车为45.3%。奇瑞汽车的大部分收入依旧来自燃油车。
奇瑞汽车此次上市正值公司业绩快速增长期。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从926.18亿元增长至2698.97亿元,净利润从58.06亿元提升至143.34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82.23亿元;净利润47.2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90.9%。
上市首日,奇瑞汽车开盘后,开盘价34.2港元/股,较发行价上涨11.22%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同跃表示:“此次港股上市,是奇瑞迈进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一步。”
然而,转型远非几句话这么轻松。当竞争对手们比拼“800V高压平台、城市NOA、CTB电池车身一体化”等技术时,奇瑞在招股书上展现的仍是“发动机、变速箱、动力总成系统”等传统词汇。
除长期受到高负债困扰外,相较比亚迪、吉利等其他头部自主品牌车企,奇瑞汽车“低研发投入、低盈利水平”特征显著。更令人担忧的是,奇瑞的智能化技术路线曾出现摇摆。从最初的全栈自研到后来与华为合作,双线作战导致资源分散。与华为合作的智界S7车型,销量在华为众多智选车型中垫底。
媒体报道,奇瑞最引以为豪的出口,实际的海外战略含金量不足也是一大隐患。2024年,奇瑞单台汽车平均售价为10.36万元,平均净利约0.55万元,与比亚迪、吉利和长城等几家头部自主车企相比,奇瑞单车售价和利润均为最低。
根据招股书披露,奇瑞此次上市募资将主要用于以下五个方面:35%用于研发不同车型和版本的乘用车,以进一步扩大产品组合;25%用于下一代汽车及先进技术的研发,以提高核心技术能力;20%用于拓展海外市场及执行全球化策略;10%用于提升公司位于安徽芜湖的生产设施;10%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这一募资方案也反映出奇瑞未来的战略重点:一方面加大研发投入,尤其是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另一方面加速全球化布局,巩固出口冠军的地位。能否实现上述目标就有待观察了,毕竟市场不等人。
文|记者 戚耀琪
图|奇瑞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