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来,我们见证了广州经济的腾飞,见证了无数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奋斗历程,更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企业家敢为人先、务实创新、拼搏奉献的精神风貌。”近日,在广州工业经济联合会、广州市企业联合会、广州市企业家协会(下称广州“三会”)成立40周年大会上,会长王泽新这样讲述着商协会与广州经济同频共振的历程。
如果说“广州三会”是观察广州经济生态的一扇窗,那么推开这扇窗,我们看到的由成百上千家商协会构成的生态网络,他们非政府机构,也非企业个体,却在广州经济版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第三种力量”。以独特的“广派”风格,构建起一个层次分明、运作高效的经济治理新生态。让政府决策更科学,让市场竞争更有序,也让企业成长更有活力。
与改革同频:“三会”四十载的演进之路
广州“三会”的成长轨迹,与改革开放的进程深度交织。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千年商都的历史血脉。1980年,广州个体工商户数量、从业人员和注册资金均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在这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形式来管理活跃的经济细胞。
于是,广州市企业联合会(1984年)、广州市企业家协会(1985年)、广州工业经济联合会(1988年)相继诞生。它们承担起评优表彰、政策传达、行业调研等职能,成为政府的“助手”和“传声筒”。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随着现代企业制度普及,企业的需求从“被管理”转向“要服务”,商协会的角色也随之转变,从行政体系的“辅助之手”蜕变为服务企业的“市场之手”。
2000年1月,经市政府主管部门批准,上述三个机构合署办公,简称广州“三会”。“三会”积极在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之间搭建起桥梁纽带,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维护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
“‘三会’始终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政府关注为重点,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王泽新介绍,仅去年一年,广州“三会”共举办企业家早茶会、走进上市公司、经贸考察等品牌活动共334场,服务企业超12000家次,为企业提供多元化、高价值的精准服务。目前,广州“三会”覆盖了全市60 多家行业协会,服务6万多家企业,成为广州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组织机构。
在近日的40周年大会上,广州“三会”的品牌活动——“广州企业家日”也迈入了第30届。会上成立人工智能专委会、举办产学研战略合作签约、开展人形机器人趋势专题宣讲等一系列举措表明: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广州产业迈向高端化、数字化、国际化,“三会”的角色,也正在向产业资源的整合者、创新生态的构建者进化。
“广州模式”:商协会赋能产业的创新路径
广州的商协会,究竟是如何为广州的经济提供精准服务、构筑创新生态的?从广州“三会”成立40周年大会和配套活动上,可以清晰看到四条赋能路径。
首先是产业升级的“催化剂”。
大会上,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朱宏任对全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宏观解读,云蝶科技和视源股份的AI赋能实践案例,以及广汽集团对人形机器人应用的分享,构成了从“宏观趋势”到“中观路径”再到“微观实践”的完整知识链。这种设计有助于降低了企业获取创新信息的成本,激发了产业融合的“化学反应”。
其次是双循环的“链接者”。在此次大会上,越南、印尼经贸合作会客厅的揭牌,国际合作专家委员会的正式成立,标志着广州“三会”的国际链接从临时性组织出访,升级为常态化、机制化的合作平台。与此同时,与各省会及副省级城市企业联合会的签约合作,则打破了地域壁垒,为广州企业在全国范围内整合资源开拓市场打开了便捷通道。这一“外”一“内”的组合拳,为企业搭建起立体化的合作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经济环境面临较大不确定性时当下,商协会还是企业信心的“稳定器”。它们能提供的不仅是资源,更是宝贵的信心和清晰的预期。会上,中金公司等经济学家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权威分析,为企业提供了理性的决策参考。而青年企业家代表发出的 “提信心、拼经济”宣言,则展现了广州商业精神的代际传承和新一代企业家的担当。
广州“三会”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商协会促进经济的“广州模式”精髓:它以知识赋能催化产业升级,以网络构建链接双循环市场,以信心支持稳定企业预期,以渠道价值优化营商环境。
生态全景:金字塔结构与“广派”风格
截至2024年11月底,广州市行业协会商会有512家。它们主动服务广州市21条重点产业链建设,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建设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作用不断凸显。这些商协会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运作高效的经济治理生态。
位于塔尖的,是像“广州三会”这样的综合平台。它们的服务对象跨越行业界限,其价值不在于服务某个特定企业,而在于塑造整体环境。如通过发布“广州企业100强”等权威榜单树立标杆,举办“广州企业家年会”等活动凝聚顶尖商业力量,它们代表广州企业界整体,向政府建言献策,参与营商环境优化等顶层设计,其声音往往能直达决策层,影响城市经济政策的走向。
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是遍布各行业的专业性行业协会。在广州“制造业立市”的战略下,广州市软件行业协会、广州市汽车服务业协会等机构,深度嵌入产业链之中。它们的工作极为专注和深入:制定行业标准、组织技术培训、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发布行业白皮书。
当一家新材料企业不知如何对接高校实验室时,当一家传统工厂在数字化转型中遇到困惑时,最先想到的往往是这些行业“娘家”。它们的存在,极大地加速了技术创新在同一产业集群内的扩散和应用,是广州打造战略性产业集群不可或缺的支撑节点。
而生态的基石,则是深入区、街、园的基层商会,如天河区工商联、白云区皮具商会、天河软件园商会等。它们是直接触达广大中小微企业的“毛细血管”,服务最为精准和接地气。企业门口的马路是否需要修缮?园区里的员工通勤班车如何解决?一家小公司如何申请一项区级补贴?这些看似琐碎却对企业经营至关重要的问题,正是基层商会日常工作的核心。它们构建了一个基于地域和密集人际关系的信任网络,反应迅速、灵活高效,真正将服务送到了“最后一百米”。
这个生态还在持续进化。在广州“三会”40周年大会上,人工智能、国际合作、大健康等专委会的成立,标志着服务从“普惠式”向“精准化”升级。这些“新节点”能够更精准地凝聚细分领域企业,提供前沿技术交流、跨境投资解析等深度服务。
横向观察,广州商协会展现出独特的“广派”风格——务实、嵌入、开放。它们少搞华而不实的活动,多办解决实际问题的对接会、研讨会;与汽车、电子、商贸、美妆等优势产业共生,形成“一行业一协会”的格局;借助侨乡网络,组织“广货出海”,推动广州与全球市场的双向奔赴。
“广州的商协会要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当好政府参谋助手,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内部治理和规范化建设,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广州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李锐这样寄予商协会的未来。我们也期待,在广州这座千年商都,商协会这个纵横交错的网络,持续以其独特的“广派”风格,助力企业成长,助推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统筹 | 记者 孙晶
文 | 记者 陈泽云
图片 | 记者 扶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