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专家访谈①|马博:高水平科研至关重要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吴江、孙晶、刘佳宁、许张超、潘亮、严锦程 发表时间:2024-02-19 17:41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吴江、孙晶、刘佳宁、许张超、潘亮、严锦程  2024-02-19

新春第一会,乘势开新篇。2月18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深圳召开。如何促进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日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副院长马博在接受羊城晚报独家专访时表示,广东要吸引并留下更多的海内外高端人才,用高水平的科研力量支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羊城晚报记者:粤港澳大湾区是如何吸引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此落地?自2020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广州签约合作共建西电广研院以来,西电广研院又作出了哪些“西电贡献”?

马博:我们来到这边的初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电子信息行业的“国家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科特点和广州产业是高度吻合的,我们想把学校一些好的成果拿到广州进行转化;另一方面,广州这两年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和我们学生特别吻合,因此希望有更多的学生能到大湾区这片热土追逐梦想。

今年是我们落户广州的第四个年头,在这期间主要做了四件事。一是为广州培养了一批人才,西电广研院目前在校研究生2000余人,在“黄埔一期”的597名首届毕业生中,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学生比例高达48.3%。二是聚集了一批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截至目前已超170人,落户广州后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吸引过来的博士有60余人。

三是引进了一批高能级的科研平台,利用学校优势建立国家级重大科研平台,建成广东省高水平研发机构、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等省级平台,为行业发展提供支撑。四是建立一批高水平的校企联合研发中心,截至目前已有29个中心,为合作企业的生产、研发提供了充足的科创动力和人才支撑。

羊城晚报记者:高质量发展是广东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总抓手。在您看来,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底气何在?相比世界一流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有哪些值得锻强的长板?怎么进一步补短板?

马博:在全国范围内,广东省首先是一个经济大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发展水平都走在全国前列。相较于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地域面积和常住人口也位居首位,这也意味着大湾区目前仍有充足的发展空间。

要成为一个国际性大湾区,首先要把国际顶尖人才、一流人才吸引回来,粤港澳大湾区在这方面已经有一个很好的苗头。以西电广研院为例,我们现在招聘的人才80%都是海外学历,他们一方面是看中了西电的学科能力,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创业创新环境对这些人才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当然,国家对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赋予了更高的期望,我觉得还有很多方面可以做得更好。譬如,广东既要充分利用它的区位优势,吸引香港、澳门的科技产业到内地来发展;还要创造更好的科研土壤,增强对海内外高端人才的吸引力,用高水平的科研支撑产业实现更好、更快、更长远、更高质量的发展。

羊城晚报记者:目前制造业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当口。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在2023年在降本、技改、融资租赁等方面出台多项政策,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您觉得广东的制造业如何迈向“更高阶”?

马博:广东是一个制造业大省,制造业在整个经济产值的占比很高,但我们经常讲广东在先进制造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后疫情时代,给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代表的不少国内企业带来巨大冲击。怎么保持制造业大省的优势或地位?我觉得还是要在科技创新方面下功夫,要引进高水平科研院所、加大科研投入,用科技力量支撑产业发展。

还要让企业意识到,要实现长久发展,必须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更多的资源,保证它做这个事情。去年,广州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出台了很多措施,比如市工信局开展的“四化”平台专项行动就非常好。希望有更多的部门、更多的单位能在这方面下功夫研究,把政策落到实处,让制造业企业在政策的红利下能够走得更深、更远。

羊城晚报记者:面对国内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政企学研”四方如何更好地整合优势资源、实现强强联合?

马博:产学研或者校企联合,在我们国家已经说了很多年。甚至出现一种声音,说高校和科研解决不了企业需求,没有能力解决企业面临的难题,我认为这种看法是比较片面的。企业和高校像两个年轻人一样,二者有很多共性的东西,但要有“媒人”把它们牵在一起,牵在一起之后可能还需要“家长”给它们支持一把,让它们走得更好更稳。

企业和高校的运营模式、思维逻辑是两条线,高校可能更关注科技创新,从科研角度思考得比较多,企业更看重产值、盈利。高校的科研是点状思维,可能做十次实验有一次成功,这一次的成功就是创新的突破点;企业要的是稳定性,要求可靠有效的系统解决,一个产品可能一百个技术点,即使解决了九十九个,只要剩余一个解决不了,就形成不了产品。

在这种专业思维差异或者诉求差异的前提下,如何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高水平研发应用到产业里面,这是我们要思考。能不能做?能做。实际上,不管是广东省层面还是国家层面,都已经出台了许多组建创新联合体的相关政策。然而,以前组建的创新联合体政策或做法,仍有很多没有做实的地方,导致高校和企业的深度融合太少。

高校的优势是什么?高校或科研院所在发展过程中积淀了很多好的科研成果,一些科研成果甚至解决了国家战略发展的重大问题,成果转化可能要做的只是换一个应用场景,如军用技术到民用场景。高校欠缺的是什么?它没有市场化的思维逻辑,没有对产业的认知,没有好的技术应用场景。企业恰恰相反。

如何让高校和企业优势互补?高校和企业之间要更加了解各自的需求和特点,才能更好地去结合。西电广研院是要求老师、学生真正走到企业里边,去生产一线看企业是怎么运转,挖掘企业运转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技术难点;同时,还邀请企业里的高水平工程师到学校里来,参与到我们的科研教学工作,了解高校科研和教学是怎么组织的,哪些方面能真正支撑企业发展。

通过校企联合中心来强化高校和企业融合的模式,目前已取得非常好的效果。2020年,我们只建了3个校企联合中心,2021年建了6个,2022年也建了6个,但是2023年建了14个。和我们合作的企业里,去年有三家拿到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的称号,这些企业的老总跟我们说,它们原本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获评,和西电广研院的合作加快了这一进程。

企业家的负责人或者创始人,一定要有用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生命力的情怀。很多企业家经济实力是没问题的,他也有意愿、有情怀把这个行业做好,但是很多观念上的差异或者交流沟通上的问题,导致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基础没有建立起来。我们要创造一种环境、一种氛围,让企业家和科研人员经常交流,相互了解对方能够带来什么,才能一起把事情做成。

羊城晚报记者:您如何看待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产业布局的协同发展、错位竞争?立足大湾区,西电广研院未来如何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为大湾区的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提供支持?

马博:我自己来到广东以后,对广州乃至整个大湾区的产业规划都有持续关注。整体规划做得非常好,思路非常清楚,基本上每一个地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主航道、主赛道。我们也在思考并尝试怎么融入,同时也有信心能利用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高水平人才、科研成果,来支持大湾区的发展。

再说一组数据。最早来广州的时候,我们布局了三大方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半导体,今天已经扩展到了八大方向,这些学科、专业跟大湾区的产业发展是高度吻合的。在后续的发展过程,西电广研院将给大湾区输送更多的人才,并利用学科优势和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吸引更多的世界级高水平人才到来。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西电广研院将持续打造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并用更灵活的机制推动科技成果创新转化,吸引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孵化出来更多高水平成果落地大湾区,支撑整个大湾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策划|记者 吴江

统筹|记者 孙晶 刘佳宁

文字|记者 许张超 孙晶

视频|记者 潘亮 严锦程 林丹丹

图片|记者 潘亮 严锦程

片头|记者 林丹丹

编辑:丁玲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