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型国企养老产业升温,广州港力推旗下“医养结合”模式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戚耀琪 发表时间:2023-11-23 10:58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戚耀琪  2023-11-23
颐养中心重点发展“楼上养老、楼下医疗”的优势模式

近年来全国各地城市的国有企业纷纷布局康养产业,以此盘活存量资产,发展银发经济,服务区域发展,构建产业生态。自2011年以来,广州市已连续12年将养老服务列入市委、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不断创新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在广州,国企办养老院的进程也在加速和拓深。

盘活国资转型服务银发经济

9月28日,广汽集团旗下首家高品质康养机构——祺美颐养中心落成。它以“城市中心型高端医养综合体”作为规划运营目标,其目标是通过上下游产业链的开发和整合,引领华南康养产业的发展。知名日系养老品牌加上汽车企业的精益生产传统,给公众带来了与以往大不一样的选择和期待。

广州养老产业在国企的带动下不断升温。除了广汽的康养板块开始发力,同样是大型国企,作为世界港口行业排名前五位的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旗下麓湖颐养中心也已经悄然对外服务了一年半。近日,记者陪同省政协委员调研该颐养中心,继续探寻这类养老机构的运营模式。

广州港颐康医院已经有60年历史,曾经是一家典型的为本单位服务的老医院。但是如今养老院已经今非昔比。其特殊就在于,它是医院(广州港颐康医院)办养老院(麓湖颐养中心)的真正医养结合机构。因为有医院的依托,其医疗水平与基础就形成了企业对外服务的独家竞争优势。

在调研中,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广州海港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石挺丰告诉记者,原广州港疗养院因建筑年代久远、设备、设施陈旧,2017年,为响应国家发展医养结合产业的号召,履行大国企社会责任,发挥颐康医院地理环境优越、老年病治疗经验丰富的优势,进而盘活国有资产,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斥资4亿元对颐康医院进行整体拆建。

最终,原址升级改造成现在的一栋医养综合楼。工程于2018年动工,2021年落成, 2022年5月份,以颐康医院为主体备案养老院,命名为“麓湖壹号颐养中心”并正式运营。中心设置在建筑的2-5层,设立有单人套间3套、单人间、双人间共157间、300床。

在疫情后段的艰难时期,这个养老院发挥了非比寻常的作用。许多无法到大医院诊治和入院,排不上队的老年人在这里获得了悉心的照顾。曾经是医院负责人的黎劲林动情地说:这个院很特殊,几十年来从没有一次医患纠纷和投诉,作为养老机构,也听不到哭声……老人们在这里得到了应有的待遇,维护了生命最后的尊严。生前身后整套流程服务无缝对接,极大地抚慰了家属的内心。

制度化瓶颈限制亟待突破

官方数据表明, 2022年底,广州市户籍人口1034.91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95.21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8.86%,比2021年(184.82万人)增加10.39万人;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93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89%,比2021年(29.32万人)增加0.61万人,并且荔湾区、越秀区、海珠区和白云区4个区老年人口数超20万。

纵观养老体系现状,医养分离已经成为最大“痛点”,国家高度重视医养结合发展。广州港集团响应国家医养结合发展规划,目的就是要使老年人真正“老有所依,更使老有所医”,现在的麓湖壹号医养中心真正做到使入住老人楼上养老、楼下医疗,大病可转、 小病可治、无病可养、临终可孝、医养结合无缝对接。

广州港颐康医院有限公司负责人曹致泉院长告诉记者,目前,院里有医护团队120多人,其中医务人员60多人、副主任医师3人。记者看到,高端进口CT、DR、彩超、生化仪、康复设备等检验、检查医疗设备设施一应俱全,崭新亮丽,空间落落大方,医患数量比例适中,完全没有三甲医院的那种人满为患的压迫感。

尽管硬件在广州中心城区已经是一流,治病和康养得到统一,但是在运营中也存在难以攻克的制度瓶颈。据悉,由于这家医院为非广东省直的医保定点医院,医疗费用无法报销,以至于许多有意向的省直医保老人因为顾忌医药费用于是望而却步。结果,目前在住的10%的省直医保并患有多种疾病老人病后需要辗转外院治疗、长期服用的慢病药物需要不断来回外院开药。本院明明有药却因为无法报销而不能开,只能让子女来带上老人去外面开药,长期如此,大大加重了老年人的痛苦,增加了家属负担。因此,如何尽快解决医院签约省直医保的问题,解决省直医保老人就医入院的实际困难,让医药资源更高效地得到利用,减轻他们的负担,成为亟待破解的关键所在。

文、图|记者 戚耀琪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詹淑真
校对 | 朱艾婷

编辑:詹淑真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