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江进入“2分钟时代”!广州车陂南隧道通车流总量近10万台次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丹阳 通讯员 肖明葵 周海龙 刘逵 梁胜 郑漫悦
“没通车前,每天到海珠保利广场上班,过江需要绕行科韵路和琶洲大桥,开车大约15至30分钟,高峰期更堵。车陂南隧道通车后,过江仅花费2分钟。”家住广州天河区车陂街道的王女士说起新年的生活新变化。
自今年春节前开通以来,新建通车的广州车陂南隧道交通来往车辆如流,显著拉近了广州海珠区与天河区的时空距离,有效发挥联通动脉的作用。
据车陂南隧道建设投资单位中交四航(广州)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马亿光明介绍,车陂南隧道通车运营以来,通过车流总量近10万台次,春节后单日通行车辆超1万台次。车陂南隧道目前车流量日益增加。
作为目前国内在建单管节最长的隧道,车陂南隧道全长约2.07公里,其中沉管段全长492米。隧道南起广州海珠区新港东路北侧,与阅江路相交,下穿珠江,向北与天河区在建的临江大道、花城大道相交,终点至现状黄埔大道交叉口。
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道,道路规划宽度60米,过江隧道段双向6车道,设计车速为60公里/小时。该隧道由来自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的沉管隧道建设国家队、主力军——中交第四航务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四航局”)历时5年建成,在国内内河首次采用全断面预制沉管工艺,为广州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速。
中交四航局项目负责人黄文慧表示,广州车陂南沉管隧道是广州市首个PPP市政项目,是连接广州国际金融城与琶洲大湾区琶洲数字经济创新试验区的战略发展通道。
从港珠澳大桥到车陂南隧道
国内内河首用全断面预制沉管工艺
作为沉管隧道建设国家队、主力军和先锋队的中交四航局,自1988年起便参与建设中国大陆第一座沉管隧道——珠江隧道,先后参与建设广州洲头咀隧道、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深中通道、大连湾海底隧道、深圳沿江高速、广州会展西路过江隧道等系列工程。2017年中交四航建设者转战广州车陂南隧道。
“车陂南隧道项目是国内内河首次采用全断面浇筑工艺的沉管隧道。”谈到项目建设,中交四航局项目经理刘轩源表示,车陂南隧道建设团队是一支以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团队成员为班底的队伍,拥有成熟的沉管预制技术和丰富的施工经验。建设期间,团队充分借鉴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预制的宝贵经验,结合内河沉管全断面预制施工条件,“移花接木”港珠澳大桥全断面浇筑模板预制关键技术,打造出国内首条全断面浇筑内河沉管隧道。
其中,中交四航局自主研发了国内首创的全自动液压步履式机械化模板。该模板长17米,主要由路轨、智能台车、液压顶杆、智能行走系统等组成。
“沉管预制采用的是全国首创内河全断面一次性整体浇筑,是运用于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沉管预制工艺,但我们并没有生硬搬过来使用,而是更注重技术上的创新和智慧基因的引入。”黄文慧说。
全过程智能制造“车陂速度”
数字化建内河全断面沉管隧道
为减轻沉管安装对周边的影响、提升沉管安装质量,项目团队立足科技攻关,利用GPS-RTK技术结合三维建模自主研发了沉管监测系统,犹如为沉管安装打开了“天眼”,将沉管安装实时数据实时展现在智慧大屏上,为沉管安装保驾护航。
此外,团队还引入DGPS定位法,设置RTK-GPS基准站,实现沉管可视化安装,将沉管测量精度控制在毫米之间,取得了四个月内完成四节沉管安装的优异成绩,创造了令业界赞叹的“车陂速度”。
广州首个市政PPP项目
可防“龙舟水”“换气神器”保通行安全
车陂南隧道项目作为广州市首个市政PPP项目,隧道通车后,中交四航局还承担起运营期十年的任务。为保障隧道的平稳运行,团队因地制宜,引入大量“黑科技”,为隧道运营保驾护航。
“我们的隧道里面藏着很多法宝,拥有几十套设备,为广州市民通行提供保障。”项目副经理石志鹏介绍。
针对广州雨期汛期较长,尤其是在“龙舟水”降雨集中时期,暴雨导致隧道内出现积水情况,项目团队未雨绸缪,与各单位联合设计了水位监测预警系统。在隧道入口处设置智能道闸,隧道内部墙上标注涉水线,一旦隧道内路面积水超过27厘米处,到达水位线预设位置便会触碰警报发出信号,远程指挥智能杆子缓缓落下,禁止车辆进入隧道;同时道闸应急具备汛期误入隧道后的反向逃生功能,逃生车辆逆行会自动触发开启道闸,协助误入者快速驶离隧道。
“这套设备在同一隧道内左右两侧车道和道闸根据水位情况分别管理控制,可手动控制所有汛情设施,也可自动根据预设水深数值实现所有汛情设施自主联动控制。管理中心和隧道现场可实现互为备份,远端管理中心断网断电不影响隧道内部设施的应急功能。”石志鹏说。
此外,团队在隧道口安装了声光报警器和电子情报板,可根据实际情况自定义输入文字内容进行文字提醒、光闪和语音播报,配合车道指示器、信号灯以提醒警示车辆和行人。
据项目机电部部长韦浪介绍,为保障隧道内气体流通,团队引入了“换气神器”射流风机等设备,只要按下开关,伴随着呼呼声响,隧道内的空气瞬间被“搅动”起来,持续不断的风从出风口窜出,整个隧道的空气得以实现更新。
此外,为保障行车安全,隧道内部还搭载了气体探测器等设备,一旦出现隧道内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含量过高的情况,28台射流风机接收到讯号后便会自动运转将有害气体驱散,保障隧道通车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