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铜壶、花市上寻“福”,新民俗串起非遗文化与年轻人

来源:金羊网 作者:沈钊 发表时间:2023-01-20 17:42
金羊网  作者:沈钊  2023-01-20

文/沈钊
图/沈钊 饶小军

年前,佛山,快子路,大大小小的挥春挂满了道路两旁,映入眼帘的,满是喜庆的“年味儿”。无论有人光顾与否,挥春先生们专注于手中的笔,行云流水,挥毫之间,“春满人间百花吐艳,福临小院四季常安”“春联对歌民安国泰,喜事成双花好月圆”等庆祝春节的对联琳琅满目。而其中最多的,还是单个儿的“福”字。

今年,广东各地花市重开,像这样大大小小的花市遍布在广州、深圳、佛山、惠州等地,在花市里寻找岭南人的“福”文化,能看到非遗文化与年轻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90后非遗传承人,用剪出来的“福”诉说年味

随着岁月不断变迁,承载年味的地点和形式在不断变化,而“福”字,也不仅仅是红纸上的墨迹。在佛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剪纸传承人陈小杰正专注地为一片“福”字金属箔片上色。

铜凿剪纸是佛山剪纸中最具有特色的一种技艺,以金碧辉煌的铜箔为原料,用类似圆珠笔状的小钢凿辅以木槌,一下一下敲凿出小圆珠连成线条,再构成图案。

“佛山剪纸早在宋代便在民间流传。”陈小杰介绍,换对联、贴福字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传统,近几年在构思作品的时候,他常常将“福”字运用到上面,几乎每个作品中都有“福”的元素。“这幅铜凿剪纸作品,就包含了‘福禄寿喜’、醒狮、锦鲤、飞天等元素,而其中最惹眼的,还是正中间大大的铜凿‘福’字。”

作为一名90后,陈小杰在创作剪纸作品时,也把一些年轻人喜爱的元素带入传统文化中。

“比如‘集五福’就是灵感之一,在玩集五福的时候,我会扫自己的作品,这也让我想到我可以剪出一副‘五福’来。”这样一来,将传统文化与年轻人爱玩的“新年俗”结合到了一起,诞生了一幅作品——五福。

让传统行业“酷”起来,西关打铜传承人拥抱新玩法

而在广州的老城区,西关打铜传承人苏英敏正在打造好的铜器上刻下福字。“春节将至,给铜器刻下福字更加应景。”

据了解,广州西关的打铜技艺历史悠久,如今的光复路、当年的打铜街,这条数公里长的马路上,曾经到处都是做铜器的手艺人。当年,铜器是大户人家必备的生活器皿,喜盘、汤婆子、碗筷、锅炉等由手工匠千锤百炼而成的铜器皿深受欢迎,巅峰时期,打铜行的工人数量超过两千。

但随着时代变迁,打铜这一老行当几乎消失,苏英敏父亲苏广伟开出的手打铜器店天程铜艺更是开了几十年、亏了几十年。2007年,当苏英敏接手天程铜艺的时候,便下定决心,要开发出西关打铜的新市场,一个能够让“80后”“90后”甚至“00后”接受的市场。

为此,苏英敏打造了全球最大的无焊接铜鸟笼、只有拇指大小的铜制茶壶以及铜象棋、铜算盘、铜麻将等以往见不到的新铜器。用他的话讲:“用年轻人的玩法,让传统的打铜行业炫酷起来,才能够让打铜这个行业复兴。”

“传承这项技艺,坚守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摸索创新之道。”为了能够更加贴近年轻人的思维与想法,除了推出新产品外,苏英敏也在不断地尝试跨界。此前,他便携手支付宝,成为了春节的一位“送福人”。今年,打铜街举办中心花市,苏英敏也借此机会准备了一些小小的铜葫芦,并在上面刻上“福”字,打算让往来的客人能够扫“福”得“福”。在他看来,“集五福”这样的活动,不仅寓意美好,还增加了春节的仪式感,正是年轻人喜欢的新民俗。

岭南人的福是什么?文化与“福”源远流长

行花街、逛非遗、品美食,每一位岭南人在心中对于“福”是什么都有着不同的理解。

陈小杰说,福就是过年、过年就是福;苏英敏说,和家里人在一起团团圆圆就是福;挥春街上的书法家说,福就是身体健康、子女孝顺听话……

在日前做的一项调研中,“岭南人心中的福是什么样的?”。最高赞说的都是文化与福之间的千丝万缕联系,从小时候与父母共同贴“福”字讲故事,到长大后手把手教家人“集五福”、通过“五福”重新联系上初恋,通过一个“福”串联起亲情、友情和爱情。

“福”是最能体现春节氛围的汉字之一,但对于不同年龄、经历的人而言,“福”字的寓意各有不同。在岭南,“福”就是年复一年: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来源 | 金羊网
责编 | 黄婷

编辑:黄婷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