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坑“变身”美丽公园,广州四个生态修复项目获表彰

来源:金羊网 作者:孙绮曼 发表时间:2022-06-26 21:18
金羊网  作者:孙绮曼  2022-06-26
数量位列全省第一,且所涉及项目类型多样
00:00
00:00
详情
收起
00:00
00:00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绮曼 通讯员 穗规资宣

原采石坑变为生态之湖

今年6月25日是第32个“全国土地日”,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记者从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获悉,日前,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表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范例,广州共有四个生态修复项目获得表彰,数量位列全省第一,且涉及的生态修复项目类型多样。

4月26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组织开展的“广东省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评选活动产生评选奖项。其中,“广州市顺兴石场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广州市麓湖水体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两个项目入选“十大范例”,“广州市蕉门河生态修复与人居环境改善项目”入选“十大范例提名”,“广州从化良口镇生态设计小镇建设暨鸭洞河治理工程”获“生态修复设计单项奖”。

矿山石场如何打造矿业文化主题小镇?麓湖公园“一山环秀水,半岭隐涛声”之景麓湖公园“一山环秀水,半岭隐涛声”如何重现?采石坑也能“变身”美丽公园?一河两岸怎样焕新发展?记者带你解读四个表彰范例。

麓湖修复效果实景图

矿山修复,建设链条式智慧化园区

广州市顺兴石场位于从化区,占地约1200亩,是首批国家绿色矿山。顺兴石场从规划设计、绿色开采、隔尘降噪、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到生态修复推进矿地和谐全产业链发展,协同实施绿色矿山建设和生态环境修复。

项目综合运用边坡生态修复、土壤修复、植物修复、生态景观塑造等生态修复技术,通过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措施,提高生态修复治理综合能力。同时,通过生态修复治理,消除矿区开采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并建设石矿开采+砂石骨料产品链研发与生产+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及产品+矿山生态修复等于一体的链条式智慧化园区。

项目结合生态修复和景观打造,实现空间再造、生态再造、产业再造,并以此激发休闲旅游、生态居住,文化科普等宜居宜业宜游的矿业文化主题小镇发展,打造成美丽乡村建设的经济增长点。

此外,项目联合科研单位编制高陡边坡生态修复技术规范,填补了露天采石矿山高陡台阶边坡生态修复技术标准的空白,推进矿山开采和生态修复行业的标准化。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表示,顺兴石场的生态修复工作实践,突破了石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开创了在产矿山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的新模式,为矿山如何实现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由后期治理向全过程管控转变,由封闭自处向和谐共享转变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生态修复,让麓湖重新焕发生机

麓湖修复前

广州市麓湖地处白云山南麓,是广州市四大人工蓄水湖之一,总水域面积为21.2万m²。麓湖既是景观湖,也兼备调洪蓄洪功能。

近年来,麓湖水体受到城市污水、雨水沉降、空气颗粒等污染,水质发黄,富营养化严重,透明度极低,劣于地表水Ⅴ类标准,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麓湖水体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于2018年9月启动。项目实施过程中,奉行“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和水经济”五位一体理念,制定了“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补水、水质净化、生态修复”的基本技术路线,对重点区域采用“快速生物过滤+生态修复”的组合技术,强化治污效果。

经治理,麓湖水质指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水体透明度超过1.5米,沉水植物覆盖率达到60%以上,恢复了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升了麓湖水生态的景观效果,重现了麓湖公园“一山环秀水,半岭隐涛声”的生动景象。

人居改善,采石坑“变身”美丽公园

蕉门河生态修复与人居环境改善项目由蕉门河(蕉门大桥-丰泽大桥段)和凤凰湖2#湖组成,河道总长1.4km,生态修复区总面积46万m²。项目在满足各项设计规程规范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河湖连通”工程设计思路,实现治水与生态修复、环境整治并重,水利建设与城市规划协调一致,促进人、水、自然、城市和谐共生。

项目结合现状地形特点,兼顾水利建设和城市规划要求,将凤凰湖与周边河涌连为一体,共同构建区域防洪排涝体系与区域碧道系统;以全新的生态环保理念拟定设计方案,在水系连通、地形改造的基础上,助力废弃采石坑华丽变身,形成防洪排涝河湖生态系统,把被城市遗弃的“废地”变成了“清水绿岸、白鹭成群”的“宝地”。

项目构建城市“绿色海绵”,通过园林植物优化配置、生物滞留带构建、微地形改造、驳岸生态改造、水环境提升与生态修复,发挥“绿色海绵体”功能,打造集防洪调蓄、生态景观、休闲娱乐、旅游、科普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 “生态休闲绿廊”和“滨水城市客厅”。同时,生态修复助力碳中和,发挥湿地系统的碳汇功能,构建生态绿廊,调节小气候。

生态修复后,原来裸露危险的采石坑变成了美丽安全的公园,原本荒凉的蕉门河道也变身“十里花廊”,滨水两岸成为南沙区行政、文化、商务中心及市民休闲游憩的重要场所,改善了蕉门河中心区周边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改造前鸭洞河
改造后

生态设计,河道疏浚清障打造小镇“迎客厅”

从化良口镇鸭洞河治理分为一期工程(0.95千米)和二期工程(9.688千米),主要建设内容为河道疏浚、堤岸建设和新建跌水堰,并实施河道景观微改造工程,“嵌入式”建设亲水驳岸、湿地栈桥、文化长廊等景观节点。同时,项目结合生态设计产业发展布局和生态设计小镇建设,盘活一河两岸低效用地,打造生态设计小镇国际会议中心,成为首届世界生态设计大会主会场。

鸭洞河生态修复后成效

具体措施为,项目对鸭洞河的河道疏浚清障,降低洪水期河涌水位,提高河道行洪排涝能力,并加强堤岸稳定性,市民的生产生活和财产安全得以保障。同时,着力水环境改善和水生态自然修复,打造乐水乡村,提升人居环境,初步实现水清岸绿的安澜水系和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净化空气等生态价值。

项目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恢复了河道的自然形态,保留两岸现状的竹林、树林等植物群落,建立河道湿地系统,为水生动物和水禽营造良好生境,提高河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项目还在鸭洞河“一河两岸”区域,统筹实施生态功能修复和空间品质提升工程,整饬周边65栋民居和废弃农贸市场,使鸭洞河“一河两岸”区域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以上,打造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小镇“迎客厅”。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表示,该项目以生态修复打造自然城景交融的宜居宜业宜游环境,促进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融合发展,并通过发展生态设计产业,实现了生态产品价值提升。

编辑: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