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辣评 | 动辄要废除购置税实在不值得提倡
文/羊城晚报财经评论员 戚耀琪
近日,在2022凤凰网财经(夏季)云峰会上,同济大学教授、国家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余卓平认为,“国民车”不是奢侈品,建议废除车辆购置税。
按照这位专家的观点:曾经家庭私人用的轿车是作为奢侈品来定位的,奢侈品有特殊的奢侈品税。车辆的购置税,是从奢侈品税类比出来的。如果是普通国民都能够买得起的汽车,那是普通的用品,就不能再有购置税。如果免购置税,国民车的基座会形成一个较大的市场。
对此,有网友留言称:“这个专家一看就是自家人,绝对能处。”也有网友调侃:“这种专家多来一捆。”少花钱对消费者来说当然是直接利好。专家的意见,折射了民间和产业的一种心愿。不过,这可能仅仅只是出于做大市场的角度而提出来的,未必是从全局考虑的。
数据表明,2009年,我国就曾实施购置税减免等多项政策组合, 2009年汽车销量增幅接近46% 。2015年,对购置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按5%的税率征收车辆购置税,2016年我国汽车销量增幅近14%,帮扶经济型消费者的目的和效果都非常明显。
今年5月,国家提出了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600亿元后,随后也推出政策:不超过30万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提高到30万元的门槛,也意味着对老百姓消费升级的重视。
可见,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购置税减免的目标和结果,就是为了刺激汽车消费,进而带动产业的振兴。从6月的情况来看,伴随疫情的好转,各地汽车市场积极配合、明显重启。减税的做法,有助于对冲疫情影响。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专家分析也称,通过购置税优惠等拉动,今年国内整体乘用车市场较预期将增长200万辆 。但不能仅仅看到能刺激消费量,就干脆把购置税完全取消。
首先,靠购置税的减免刺激消费,只是对有真实购车意欲和条件的群体的拉动。因为按照30万元级别的车型,减税2-3万有一定的诱惑力,车价越往下,减少的实际税负其实就越低。对于能力有限的群体,想要十来万的经济型车,冲着的也不会是为了省万把元的支出。因为购车之后还有很多大头,诸如保险、保养、维修、停车、油耗、过路费,都是养车成本的构成。相比于取消购置税对用户的可节省成本,用车体验不佳对个人成本的提升恰恰是难以计量的,后者才是更应该压缩成本的广大领域。
其次,车辆购置税为中央税,专用于国道、省道干线公路建设和支持地方道路建设。购置税收入的减少,自然也意味着公路建设资金来源的减少。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国家需要建设和更新的道路规模要不断扩大。资金投入的减少和减缓造成的影响,不是一时一地能看得出来。作为使用汽车、享受道路福利的购车者,通过交购置税来为公路建设埋单恰恰是最直接的。去年我国车辆购置税约为3500多亿。如果整个购置税取消了,每年数千亿的巨大资金缺口需要其他财政税收来弥补,其深远影响可能是专家始料未及的。
再有,购置税如果免除,相应的购车数量会增加。中央作出贡献,地方不能坐享其成,也必然要给以配套支持。这个配套最直接的就是道路建设与停车场供给的水平。当前塞车现象已经成为大城市的“标配”。进一步放宽汽车消费、增加购车指标,会带动更多的汽车上路。
上路之后,是不是有路可走,有位可停,智能化管理水平有没有实质性提升,这都直接考验着地方的财政能力和治理水平。现在看来,各地都支持大家多买车。但是如果光有放开,而无配套,或者配套的实现非常遥远,那么汽车带来的城市资源进一步紧张就会迅速加剧。因此购置税本身还是能起到一定的阀门作用。
最后,从刺激消费来看,减免购置税的带来的心理效用只是暂时的,因此国家政策都是有时间阶段限制的。如果长期免税,那么就不存在一个红利增量而成了习以为常的存量概念。税收少了对国家已经是损失,消费者却感觉不到“增量的幸福”,那么免税就无法没有起到乘数效应的作用。
实际上,作为厂商,撬动消费的手法非常多,从售价到配置,从套餐到补贴,都是市场主体竞争获客的范围。厂商本不能永远依赖国家不收税来生存壮大。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新能源车,近两年发展如日中天,人们都能看出这是产业革命、技术进步和消费观念综合带来的,而不是因为每台车能省一两万购置税导致的。
因此,购置税的阶段性减免有其短暂刺激消费的功用,至于产业链的完善和市场的充分发育,才是消费信心的基础,也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长久根本动力,动辄要取消该税项确实不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