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辣评 | 地铁换乘效率太低,规划之初就该更重民意
文/羊城晚报财经评论员 戚耀琪
近日,地铁设计研究院策划的《广州地铁换乘车站设计集锦》正式出版,选取了21座换乘站横向比较,采用换乘时间、换乘能力、站台拥挤度三个核心指标,评出最高分是沙园、公园前,最低分为体育西路、广州南站。这个结果基本也和人们的体验是一致的。
广州地铁网络发展越迅速,交叉与换乘点就会越多。 地铁因为具备独有路权,无需考虑红绿灯的时间。影响搭乘地铁效率的,就只有两个因素,一个是站点数目,一个是换乘便利。站点数目越多,地铁就越慢。如果实施快线,站点少掉一半,速度就不止快上一倍,这样对长途乘客会有极大的吸引力。
同样的,换乘的效率和便利性,最终会极大的影响市民搭乘地铁、甚至买小汽车的意愿。以经典的一号线为例,从西塱到广州东站,官方公布的全程是34分钟,这个速度基本要比开小汽车要快。但是大部分乘客不会只在一条线上通勤。如果考虑换乘因素,就会发生质变了。比如公园前换乘二号线,步行不到2分钟,但是杨箕站换乘五号线,步行就要大概10分钟,足足相差5倍的时间。这意味着,换乘的线路越多,花在换乘上的时间累积起来,将会占据出行时间的重要比例。
在规划设计之初,设计者首先考虑的是交叉换乘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只要有需要,也能做,基本都会设计换乘站。换乘数量越多,对于地铁网络的商业价值是有好处的。然而像现在的广州南站,以后的机场站那样,各类型的线路汇聚一处,换乘的难度和复杂度就会更高,协调指引难度就会更大,甚至乘客走断腿还可能找错路。
在规划时会考虑换乘逻辑,但是具体到怎么换乘是最佳的,乘客的换乘代价成本的研究,却可能未真实反映和接纳市民的实际需求。上下交叉换乘如公园前站,同层换乘如嘉禾望岗站,都能得到市民的高度评价。香港的地铁换乘,大部分也是同层换乘。因为按照乘车逻辑,站台换乘最佳的方式就是到对面坐车,至于下车还反向坐回去是很少的,因此把反方向线路设置到不同层才是合理的。
可惜,广州如此满足人性化的换乘站实在少之又少,因为其成本要比不同层换乘高。换言之,市民对换乘不便的抱怨由来已久,也和现实条件有莫大关系。
换乘通道那么长,换乘方式那么复杂,工程设计都有其理由,比如规划谁先谁后的问题、拆迁问题、空间布局问题。三号线与六号线的燕塘站换乘就是个奇葩例子:乘客需要拖着行李搭乘扶梯上几层又下几层,中间还要步行台阶落差;想走捷径,就只能排队挤唯一的电梯。
作为外行的公众,只看结果,只看优秀,在享受过堪称典范的公园前的快捷换乘,是很难容忍和接纳新线路更差的现实,且,似乎没有资格和能力去阻止退步。
地铁是城市交通最后的幸福指数,那么换乘效率就是决定指数的最大权重。在这样的大型公共产品的供给中,眼光就和投资一样重要。规划能看到多远,决策能为多久的未来负责,最终就决定了一个换乘站的服务实力。与其等每一个站点落成后,就铁马、志愿者、大喇叭跟进,不如在设计时就要把最复杂、最糟糕情况计算在内。什么华丽装饰其实都不重要,能帮公众省下每一分钟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