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大湾区未来学校,“云校就是学校的元宇宙” | 大湾区企业数字化转型深调研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汪海晏 孙晶
图/受访者提供(署名除外)
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志文
1992年,作家尼尔.斯蒂芬森在科幻小说《雪崩》中创造了“元宇宙”一词,小说将元宇宙想象成基于VR的未来互联网。30年后仲夏,在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中轴地带——深圳,阳光下快乐奔跑的孩子们已享受到了粤式“元宇宙学校”的初体验。

在深圳市龙华区清泉外国语学校,小学三年级尹镱舜的上学日一天,从早上8时30分到下午4时30分,与所有“双减”后的小学生并无不同。不过,从下午4时30分至6时的学校教育延时服务,通过5G+AI智能直录播教室,他则会与同在龙华的10余所学校的学生,一起在龙华云校“打卡”,跟着真实的老师一起进行特色活动。像英语老师的《Fun with Shadows》、音乐老师《玩转纸杯》,都是云校里他喜欢的课程。

在周末,即使不上学,不在真实的课室,尹镱舜也可以选择在云校跟着数字老师和同学们去200公里外的客家紫金,一起云端春游采茶,也可以一键切换到3000公里外的敦煌,伴随着着鸣沙山的风声和远古驼铃声,沉浸式地了解九色鹿等敦煌壁画上的神奇动物。
对初中女生赖心颖来说,龙华云校除了跨越物理距离,能看视频、看课件,对她最具有吸引力是有很多有趣的老师和新奇的课程,可以让她像大学生一样自由选课。甚至在云校老师的互动区,能找到没见面,但学习步调一致的小伙伴。
龙华云校正是深圳龙华区委区政府全力打造数字经济先行区,携手腾讯开展的区块链在教育场景的试验之一。

“我们不是把技术强加给师生,而是全方位赋能教与学,减轻不必要的课业负担,提升教与学的效率。”深圳市龙华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局长王玉玺表示,龙华区的未来教育探索其关键就在于政府增加高质量教育服务的供给,因此,教育局必须担负起提供服务的主体责任。
“对龙华教育来说,云校加学校就是未来学校的形态,云校是学校的元宇宙。”投身教育十多年的中国教科院·龙华未来学校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龙华云校负责人陈庆涛这样表述。

身处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中的深圳如何解决教育数字化发展中的系列问题?也许龙华云校的探索将带来一些启示。

广东唯一!“教育元宇宙”深圳实践
当“数字化转型”在产业升级战略中按下加速键时,传统教育也正在经历数字化变革。
2020年,全国开启了首次大规模线上教学活动,“龙华云校”作为广东唯一,入选当年《人民日报》评选的全国数字化转型成功十大教育案例。
2022年深圳延期开学期间,龙华云校再次担当重任,全方位、多渠道推进线上教学。陈庆涛回忆说,成功经验+创新机制,是龙华教育做好这次线上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底气。

龙华云校是龙华区教育局联合腾讯教育共同打造,依托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倡导“云端学习+具身实践”的双线混融式教学新模式,创建各具特色的学习应用场景,为个性化学习、具身学习、创造式学习提供支撑,形成了可复制、易推广、能借鉴、见成效的“云校+学校”龙华未来学校新范式。龙华云校与各校线上教学模式已被新华社等多家主流媒体跟踪报道超千次,龙华智慧教育“云端抗疫”在全国形成示范。
深圳市龙华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局长王玉玺介绍,通过龙华云校的建设,凝聚社会与家长对“未来学校”的共识,统一对于教育本质的认识。尤其通过多方协同,横向拓展五育并举的全景教育服务内容,纵向贯通小学至高中的全年级服务序列,横纵联合构建出多元立体的教育服务矩阵,共筑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教育服务“幸福圈”,绘制新时代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图谱。

“用一个时髦的提法就是教育的元宇宙”。如今是龙华云校负责人的陈庆涛说,云校作为新型的教育服务,双线混融的教学模式是常态。只是在不同的场景下,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在疫情时,可能是放大了线上部分,当疫情过后,就会放大线下部分。
“数字+现实”来对抗“内卷”
现实教育中会有好学校较少、教育资源集中、优质教师稀缺的现象。这种集中而稀缺的资源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全国共享,近而形成了内卷的入学状态。
如何跨越那些没办法跨越的物理距离?如何把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均衡化的资源,通过元宇宙方式进行均衡?怎样让孩子运用智能技术自主学习、好奇探索?
这正是龙华云校和所有数字化教育在推进过程中的愿景与要面临的挑战困难。
以龙华云校为例,在微信小程序中构建虚拟学校,为老师、学生创建数字身份,让师生能够在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中实现互动学习。而且从理论上来说,这所学校是可以无限开放的,无论开放给多少学生,它的边际成本都是零,从而带来教育资源的公平。
为此,龙华云校将各类学习活动进行场景化、趣味化设计,支持教师化身“教育主播”在线设计场景化的课程;同时,结合VR技术,将实体场景进行全面采集,让学生在沉浸式的场景中开展在线学习,来提高学习兴趣,穿梭于虚拟现实之间。
在陈庆涛看来,龙华云校之所以能领风气之先,先行一步探索“教育元宇宙”:一方面,构造元宇宙的基本技术已逐渐成熟并开始进入教育领域,5G/6G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VR/AR/MR、数字孪生、区块链技术近年来飞速发展;另一方面,疫情的不确定性让教师和学生都已习惯了线上学习与工作,不停地穿梭于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已是新一代学生的生活常态。
目前,龙华云校的一些课程通过数字智能技术被共享到西藏、新疆、广西等偏远地区,为两地的学生建立沟通互动的渠道,让孩子们长见识、开眼界,相互沟通。陈庆涛觉得这样的探索不仅有利于乡村振兴,也为破解区域优质教育不均衡的难题提供思路方法,给予教育均衡化新的经验。
AI、大数据“解码”个性化教育
身处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中的深圳如何解决教育数字化发展中的系列问题?也许龙华云校的探索将带来一些启示。
今年3月,受疫情影响,深圳市中小学生都居家上网课,为此,龙华云校推出云端抗疫三件套:“精品课程全覆盖”、“名师直播公开课”和“跨域研学随心享”。在陈庆涛看来,这也是逐步解决教育数字化转型中部分问题的新法宝。
龙华云校将龙华区名师打造的精品“课程库”与深圳市教育云平台“资源包”打通,形成了多元化体系化的精品课程池,涵盖全学段全学科,助力各校快速从线下向双线混融教学过渡。通过云校,龙华各学校的优质课程有机会在跨区域跨时空的互动中得到更好的展示。其中,“少年厨神·小试牛刀”、“梦回敦煌”、“寻找茶博士”跨域研学课程等广受好评。
“教育行业是一个现代的服务行业。”陈庆涛介绍,龙华云校为学生提供五个层次的教育服务供给,按时间段来划分,早上八点到下午四点半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是义务教育阶段,属于最基础的一次供给;下午四点半至六点的延时服务属于二次供给,晚间时段(六点至九点)的名师公益开放辅导属于三次供给,周末时段的跨域研学属于四次供给,K12贯通式培养则属于五次供给。
面对当下大规模无差别的集中式教育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当今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个性化人才培养的需求,龙华云校有什么对策?
云平台可以利用AI、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收集学生的课程学习状况、学习过程、实践情况等信息,并利用算法将其转化为量化数据进行分析,然后将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科学评价,最终反馈给学校和家长,从而对一些有特长的孩子进行针对性的培养。
云校模式能否持续复制?
取得了成效,更需深入思考:龙华云校模式是否可持续可复制?
“技术支撑有了,只需要提供电脑或手机,找一个有网络的地方,再形成一个与之配套的工作机制,就可以实现各种优质课程的云端共享”。陈庆涛颇有信心地说。
与此同时,云校不仅要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也在完善平台内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当下,采用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手段来助力打假已经成为主流。据介绍,自2018年开始,龙华区与腾讯共同实施“龙腾计划”,全面开展“互联网+教育”长期合作。借助腾讯的顶尖技术和高效团队,依托区块链,双方合作共建了“龙华云校”,共同实施“龙华云校行动计划”。目前,龙华云校上面的部分课程已经加密上链,有效保护创作者的合法权益。
此外,龙华云校短时间内开启全区线上教学任务,海量学生进入云校学习、全天候不间断直播教学服务,会不会卡顿、延迟、或者直接崩溃?如何在高强度工作下维护系统的正常运营,是当时所面临的技术难题。
在此情形下,云校技术团队快速响应,保障了师生教学需求。据介绍,从去年到现在,腾讯后台容量已扩容三次。针对上千位龙华的老师培训及1v1辅导、快速生成各维度的数据报表、特色学习推广、全球开放等问题一一解决。

如今,龙华云校已经上线超300门课程,超15000课时的课程资源,可以同时支持数万名学生在线学习直播课程。
“龙华云校的建设与探索将带来育人目标和育人模式的革命性重塑,培养智能时代更富创新、更有个性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才是龙华未来学校的核心价值取向——坚持立德树人的初心不变,追求因材施教的使命不减,为社会提供更加公平、更具效能的高质量教育服务体系。”王玉玺局长这样说到。丰富学习形态,充分结合游戏化学习、体验式学习、研究性学习、自适应学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学的更多样,而不是更多。
展望未来,随着学生的自适应学习、智能技术及数实世界融合趋势的进一步发展,教育数字化变革将逐渐深入,龙华云校在教育元宇宙的探索仍任重道远。
对话:
专访腾讯教育“未来学校”技术团队:助力大湾区破题数字化教育
高质量开展在线教学是深圳落实信息化“双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信息化教学改革成果的检验,这背后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才能更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的效能与作用。
在这场落子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新型教与学模式的探索实践中,参与团队腾讯教育发挥了哪些作用,解决了什么问题,为大湾区的数字化教育发展带来哪些经验和启示?日前,腾讯教育首席架构师张抗在接受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分享了精彩的观点。

最大困难是如何让学生的在线学习变得有趣
羊城晚报:推进龙华云校项目时团队遇到哪些难题?如何破解?
张抗:在推进龙华云校项目的过程中,团队主要面临两大难题:
其一,在龙华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支撑学生在线趣味化、沉浸式学习是面临的首要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是联合区教育局以及超过15所学校,200个教师开展调研,基于信息化手段,将各类学习活动进行场景化、趣味化设计,支持教师在线设计场景化的课程;同时,基于VR等信息化手段进行线上还原,打造数字孪生的创新学习空间,比如我们在线上还原了线下场景中的校内外研学场馆,包括“数字昆虫馆”“种子馆”“民法公园”等。
在搭建了线上学习空间的基础上,我们以项目式学习和游戏化学习的理念为依托,围绕场景化设计、个性化诊断、情境化任务和游戏化激励等特色将各类学习活动进行场景化、趣味化的设计,让学生获得媲美线下场景的沉浸式在线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云端学习+具身实践的学习模式。
其二,龙华区教育局正在加速推进在线教学、贯通式人才培养及课程改革,这就要求龙华云校项目快速上线,更好地匹配教育主管部门的需要。针对该问题,我们组建了产研攻坚团队,按照每月大版本、每周小版本的迭代速度,快速响应教育局提出的产品需求;同时,我们还组建了运营团队入校,以更好地支持学校开展双线混融的课程教学,并为教师直播培训、跨校研学等教学活动提供支撑。
学生家长是否认可未来学校模式?
羊城晚报:在湾区数字化教育提升后,对师资和课程资源有哪些影响?家长学生的满意度如何?
张抗:湾区数字化教育提升,对师资和课程资源将产生两个层面的影响。
基于龙华云校、罗湖区智慧教育云平台等数字化平台,优质的师资和课程资源可以在云端流动并覆盖到更多区域,通过网络师资、课程进行全方位的共享,可以为教学能力薄弱、专业水平较低地区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比如,龙华云校汇聚了区域内丰富且优质的“三级五类”课程资源,目前已经上线超过300门各学段学科课程资源,可以满足学生从课前预习到课后查漏补缺、从个性化拓展到科学前沿探索等不同场景的学习需求。同时,在课程资源方面,龙华云校还将建设一批特色课程和校外课程基地,形成线下向线上延伸、校内向校外延伸的“大课程”生态,为龙华师生提供没有围墙的优质教育服务。
湾区教育数字化提升,全面提升了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教育体验。以深圳华丽小学“悦动圈”AI课外体育运动系统为例,华丽小学在全国率先使用腾讯教育联合悦动圈打造的AI课外体育运动系统,该系统集家校社三位一体融合化、运动过程可视化、评价真实化、项目生态化等多重特点,帮助学校更好地开展体育教学,助力五育并举。上线仅3个月,学生坚持参加课外运动的比例由原来的10%上升到90%,动作达标率达到78.2%。
华丽小学学生参加2021《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学生体测合格率达到98.77%,优良率则高达64.43%,创造了新的历史记录。
基于这样的背景,罗湖区教育局也将悦动圈纳入罗湖区智慧教育云平台的应用“超市”中,供全区中小学选用,惠及罗湖区143所幼儿园、81所中小学校的师生和家长。
教育数字化如何践行社会价值?
羊城晚报:教育的主基调从来不是“商业”,腾讯在发力数字化教育,如何践行社会价值?
张抗:腾讯教育坚持科技助力以人为本的教育,用科技的力量,以连接、内容、社会责任,作为腾讯教育的出发点,助力教育公平化、个性化、智慧化目标的实现。
首先,腾讯教育通过技术打破时间和地域限制,把优质的教学资源输送给各地区,从而推动公平教学的实施,促进科学素养的普及和教育的发展,让教育公平化成为可能。
其次,腾讯教育聚焦日常教育教学,利用AI、大数据分析等能力和智能化评价体系,为老师提供智能批改、学情分析等服务,帮助老师精准把握学生的难点与疑点,为开展个性化的因材施教提供科学依据。
再者,腾讯教育基于信息技术助力建设智慧校园,为学校提供从教学、管理到服务的一体化智能平台,助力教育智慧化转型升级。
深圳未来学校模式如何复制推广?
羊城晚报:总结龙华云校项目,你认为当前在粤港澳大湾区数字化跃升方面有哪些经验可以复制推广?
张抗:人才是大湾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最核心的资源。现代化湾区经济的开放性、创新性,都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人力资源的数字化是大湾区实现数字化跃升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
龙华云校项目的重要价值之一,就在于探索了面向大湾区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龙华云校汇聚了区域的“三级五类”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有趣、有用、有意义的开放式学习空间,帮助每一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成才路径。
在经验推广方面,龙华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沿着广度与纵深两个方向延伸。
一方面,将未来学校的模式从龙华区推广到更多地域,腾讯教育将继续与地方教育局合作,依托前沿信息技术助力地方优化资源配置,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将未来学校的模式从基础教育学段推广向高等教育、终身教育学段。基于信息技术手段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大批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元宇宙赋能教育虚拟机器人老师将登场
羊城晚报:教育直播已经很成熟,未来5年,你判断数字化教育还有哪些新形式?
张抗:随着5G、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数字化变革将继续深入。数字技术将在某种程度上重塑教、学、管、评、测等各个环节,这也意味着将会有更多适应未来教学需要的教学形式涌现。比如,基于当前热门的虚拟数字人技术,未来是否可以打造虚拟教师用于教学场景,以解决部分地区或部分领域师资匮乏的问题,就值得探讨。
总策划 | 杜传贵 林海利
总统筹 | 胡泉
总执行 | 吴江
执行统筹 | 孙晶 王丹阳
来源 | 金羊网
责编 | 丁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