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辣评 | “广东预制菜”系列评论(一):研发是先锋,研发是高地
文/羊城晚报财经评论员 戚耀琪
3月25日,广东省印发《加快推进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十条措施》作为创新的举措,体现了省政府对预制菜产业的大力支持,预料将开启广东预制菜的全新局面。未来广东这一新兴产业的气候形成,可望走在全国各省前列。
“建设预制菜联合研发平台”作为十条中的第一条,可谓是一语定调,数字千钧。预制菜不是传统经验的重复,而是科研开发的进步。这一次的行动与措施,不亚于是对广东千百年来的菜式来一次重新的发现、整理、提纯、升级。民间饮食博大精深,地域风味截然不同,即使在广东,基本就可以分出粤式、潮式、客家三大菜系,在每个小地方,制作风味又进一步的细分,可谓千差万别。比如单纯是海鲜和水产,就有从生到熟到腌晒的不同阶段产品。研发就是要让最适合的食材以最佳的方式形成菜谱,让人们不只是吃饱,而是为了享受。
在广东,菜式享受的核心就在于“鲜”,预制菜的核心技术也在保鲜二字。要做成预制菜,每一种菜式,都是考验新鲜风味与现代加工的对接,考验着菜谱与时代同步的能力。如果预制菜做成了熟食级别,那就没有存在价值和开发意义了。如果仅仅是生产容易加工的“大路货”,比如鸡就是手撕的,牛肉就是切片的,元贝就是清蒸,快餐式的组合满足需求也不长远。想让民众习惯食用还有回头客,需要企业和机构,进行成百上千种的研发、尝试与组合。
正如措施提到的,要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业产业园和农业科技园区,重点开展预制菜共性基础研究,建立预制菜原料和菜谱数据库,研发预制菜原料半成品加工与贮存技术,构建预制菜营养科学、风味科学、品质形成机理与调控等食品科学理论,推进预制菜新形态新品类、功能性预制菜(药膳)、原料筛选与培育等系统性研究。
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同时也是一种先进性、公共性的事业。它需要市场优势和企业个性参与,逐步攻破,全力以赴。这还会连带的涉及到加工、仓储、冷链、包装的开发环节。物理限制突破了,预制菜才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否则想得到,做不到;做出来,送不到;送得到,不好吃,也是功亏一篑。
作为系统性的工作,研发是起步,联合是关键。在完全各自为战的情况下,研发周期和试错周期就会非常长。这个过程中,既要做好知识产权保护,也要将合作机制最大化应用。长远来看,广东预制菜的升级,是一个以科研开发打造新时代广东品牌的过程。让国人对广东菜的现代化、都市化、互联网化有全新的接受,让人人都能吃到原汁原味的广东菜,预制菜就是个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