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调研|“早筛第一股”荒诞退市,行业神话破灭了吗?

来源:金羊网 作者:陈泽云 发表时间:2025-10-30 17:35
金羊网  作者:陈泽云  2025-10-30
10月27日,诺辉健康被港交所强制退市

一场涉及财务造假、审计“倒戈”、高管出走的连环风波,让曾经的“癌症早筛第一股”诺辉健康(06606.HK)最终走向退市的终局。

10月27日,诺辉健康被港交所强制退市,股价定格在14.14港元,市值从高点的400亿港元归零。作为首家因违反《上市规则》被强制退市的18A生物科技企业,诺辉健康在停牌18个月后黯然离场。

行业的“冰与火”仍在交织。近期,艾米森递交了招股书、觅瑞拿下了中国首张胃癌早筛注册证。在技术演进、健康意识提升与公共卫生需求的多重推动下,癌症早筛仍被视为一个潜在规模达千亿的市场。

然而,诺辉健康的“陨落”,却也清晰暴露出行业面临的共同困境——支付方缺位、C端烧钱补贴不可持续。曾被寄予厚望的癌症早筛,前路究竟在何方?

一纸公告,一场崩塌

抽一管血或者采样一点粪便,就可筛查早期癌症,曾经的“科幻情节”如今逐步走入现实。

肿瘤早筛,旨在通过简便、可及的手段,在健康人群中识别出极少数癌症高风险个体,实现早诊早治。技术路径中,以基因为基础的液体活检尤为关键,涵盖血液、尿液、唾液乃至粪便样本的检测。

成立于2015年的诺辉健康是这个赛道最早的参与者之一。主攻“粪便”基因检测。2020年,诺辉健康的肠癌早筛查产品常卫清率先获批在国内上市,拿下了癌症基因检测早筛领域的“第一证”。

次年,诺辉健康登陆港交所。在常卫清之外,诺辉健康还上市并商业化两款产品:噗噗管和幽幽管,分别用于居家检测粪便隐血和幽门螺旋杆菌。

上市之后,公司业绩一度高歌猛进:2021年收入为2.13亿元,同比增长201.5%;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的总收入分别为7.65亿元、8.23亿元,增幅均超250%。常卫清持续贡献六成以上营收。

转折出现在2023年8月。做空机构CapitalWatch发布报告,直指其通过“压货”虚增收入,称其2022年真实销售额仅7695万元,与公布数据相差近9倍。报告更质疑其检测样本真实性,揭开了系统性造假的序幕。

彼时,面对质疑,诺辉方面坚称“收入合规、审计严格”。然而2024年3月,其审计机构德勤突然“倒戈”,拒绝为其2023年财报背书,并发出关注函质疑销售数据真实性。诺辉健康随即停牌,股价定格在14.14港元,较发行价腰斩。

停牌期间,公高管团队分崩离析:CFO高煜等高管相继离职,创始人兼CEO朱叶青于2024年12月辞任。董事会称其“管理风格与董事会存在重大差异”,治理危机彻底公开。 

根据港交所的规定,主板公司若连续停牌18个月且未能满足复牌要求,将被强制取消上市地位。2025年8月,诺辉健康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权力被全面暂停,共同临时清盘人将接管公司资产及事务的管理。

更令人震惊的是,医疗行业媒体《健闻咨询》调查揭露,为虚增检测量,诺辉健康向环卫工人购买公厕粪便作为检测样本,并将同一样本拆分为多个虚假账户,伪造了检测数据。

10月22日,港交所上市委员会决定取消其上市地位。五日后,诺辉健康正式退市。

值得关注的是,诺辉健康核心产品“常卫清”的注册证也将于今年11月8日到期。注册证附注中,药监局明确要求“建议上市后在十家以上临床机构继续收集临床使用数据”,监管层面对早筛产品长期性能呈现审慎态度,

支付缺位 行业阵痛

“诺辉健康被爆出财务造假背后,反映了行业最根本的共性问题——支付方缺位。”IVD行业资深从业人士李伟(化名)在接受羊城晚报时表示。

他进一步介绍,目前这类早筛产品主要由消费者自费,市场放量缓慢,产品不好卖。而企业又普遍面临巨大的资本压力,导致部分公司心态浮躁,缺乏工匠精神,“急于求成反而毁了前路。”

癌症早筛赛道在国内兴起于2015年前后,在诺辉健康成立之际,燃石医药、泛生子、贝瑞基因、康立明等多家企业相继进场。

彼时,这一新兴市场充满诱惑。根据燃石医学(BNR.US)招股书,国内癌症早筛市场规模将从2019年的184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28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2%。

同一时期,Exact Sciences公司的结直肠癌粪便DNA检测试剂盒Cologuard在美国获批上市,如今每年贡献近20亿美金的收入,成为全球肿瘤早筛产业的成功范本。

有前景,有对标,资本迅速涌入,仅2020年一年,中国16家癌症早筛公司完成了17次融资,总融资额达63亿元人民币。诺辉健康、燃石医药、泛生子等多等先后登陆香港、美国等资本市场。

“回过头,行业确实是被资本过早催热,”李伟坦言,“很多公司融资额巨大,但市场落地速度远未达预期。”

支付体系是中美市场的关键差异。在美国,Cologuard定价约600美元,医保报销约480美元,辅以商保补充,消费者几乎零自费。而在中国,国家医保局多次明确表态,受基金筹资与抗风险能力所限,暂无法将肿瘤筛查类非治疗项目纳入医保。

“在临床中,肠镜仍然是诊断肠癌的金标准,但作为筛查手段的依从性低,粪便基因检测作为肠镜的有效补充,适用于不愿或不便做肠镜的人群。因此,定价通常是介于无痛肠镜(约1200元)和普通肠镜(约400-500元)之间,高于肠镜价格就很难卖了。”李伟分析道。

但不能忽视的是,早筛产品面向的是广大健康人群,大众认知度、产品精准度,以及临床医生推荐意愿,都成为市场推广的隐形门槛。当前,要让并无明显症状的普通消费者主动花费近千元做一次日常筛查,仍非易事。

从业绩表现来看,除诺辉外,泛生子、燃石医药等早筛企业同样承压。2024年,泛生子完成了私有化退市,在2018年-2022年累计亏损达50亿元;而燃石医学通过狂砍开支在今年的第二季度业绩实现大幅减亏,但仍未实现盈利。

洗牌之后,路在何方?

尽管行业整体承压,仍有新玩家坚定入场。

近期,艾米森递交IPO招股书,这家公司总部位于武汉,成立于2015年,旗下有

包括结直肠癌检测的“艾长康”“艾长健”、食管癌检测的“艾思宁”、肝癌检测的“艾馨甘”等多款产品,产品的预期用途均为“检测”或“辅助诊断”,面向已出现症状或影像学异常的可疑病例。

与此同时,今年登陆港股的生物科技公司Mirxes觅瑞旗下核心产品——觅小卫正式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成为中国首个适用于胃癌早筛适应症的无创检测产品。区别于辅助诊断,这也是继常卫清后,国内第二张早筛类注册证。

诺辉的退市,揭开了尚未被完全验证的商业化赛道的残酷。实际上,早筛市场的厮杀,已经进入了拼刺刀的阶段。比的是谁的临床数据更硬,谁的资质更合规,谁的现金流更稳。

压力之下,身处其中的企业该如何突围?

“早筛行业的健康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最终是要回到临床价值本源,让技术进步真正转化为社会医疗负担的降低。”觅瑞方面回应羊城晚报称,公司一方面围绕临床需求强化技术投入,另一方面,针对中国市场制定了一系列本土化策略,分层推进市场教育,探索与商业保险机构的创新合作模式。据悉,目前,目前已有部分保险公司将“觅小卫”检测纳入附加服务,用于引流与市场教育。

“商业化节奏须与支付体系发展相匹配。当前国内医保准入周期长,我们通过医疗机构、体检中心等渠道先行覆盖,同时探索政府民生项目、To C线上销售等模式。企业不能依赖单一支付方。美国Exact Sciences、Grail等企业的发展表明,早筛普及需要政策、技术、支付三方协同,这非一家企业所能完成,需行业共同推动。”觅瑞相关负责人表示。

更为积极的信号来自地方政府。近年来,多地政府正积极探索以政府采购形式将早筛纳入公共卫生项目。其中,今年上半年,广州市政府在花都、黄埔、增城3个区新增大肠癌粪便基因筛查民生项目试点,引入了广州康立明生物的粪便基因甲基化检测技术,总规模将近1.5万份,该项目采取“市规划、区统筹、镇街实施、村居配合”的联动机制,不仅为企业提供收入来源,更标志着地方政府正以实际行动认可早筛的公共卫生价值,为破解“支付缺位”开辟新路径。

觅瑞方面同样表示,正在同步通过积极参与各地政府的民生项目进行试点推广,希望通过更多的数据和应用案例,支撑更广泛的支付。

“早筛行业必将正本清源,经历洗牌,”李伟预测,“弄虚作假、急于求成的企业注定出局,但产品过硬、服务到位、定价合理的企业将跑赢这场耐力赛才能胜出,我相信,这个行业的春天一定还是会到来的。”

诺辉的退市,不是早筛故事的终结,而是一堂关于“真实价值”的公开课。在资本退潮、监管趋严之后,企业与政府协力构建的可持续模式,或将引领行业走向真正的春天。

文|记者 陈泽云

图|豆包AI生成

编辑:董鹏程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