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绮曼
又有一家火锅走上上市征途。
9月2日,据港交所披露,粤式火锅连锁店捞王(Laowang Holding Limited)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中金公司及华泰国际为联席保荐人。若其成功上市,则为继海底捞、呷哺呷哺后第三家上市的火锅品牌。
自称粤式连锁火锅第一
在招股书中,捞王自称是中国排名第一的粤式火锅连锁餐厅。
招股书显示,捞王2018-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收入分别为8.709亿元、10.948亿元、11.248亿元和6.46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905.5万元、7991.5万元、6744.1万元和2145万元。翻台率方面,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其翻台率分别为3.1(次/天)、3.0(次/天)、2.5(次/天),今年上半年为2.4(次/天)。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0年捞王的收入及餐厅数量均位列业内榜首,且占有1.7%的市场份额(按收入计)。
盈利方面,捞王2018年净利润为5905万元,2019年净利润为7991万元,2020年净利润为6744万元。捞王今年上半年净利润2145万元,而上年同期的净利润为106万元。
粤式火锅本地无名却红于江浙
目前,捞王在中国大陆的25个城市开设了135家餐厅,在中国台北开设了1家餐厅。据了解,捞王旗下运营及管理三个品牌,分别为粤式火锅“捞王锅物料理”,迷你火锅“锅季”及休闲餐厅“捞王心灵肚鸡汤”,人均消费分别对应为:123.9元、109.8元、108.2元。
不过,作为粤式火锅,捞王锅物料理在广东的知名度并不太高,在广东省省会广州也没有门店。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询问了多位老广,均表示对这家火锅店不太了解。
然而,浙沪地区的消费者却持一番不一样的看法。在上海工作的陈女士则表示,捞王在当地比较火爆,“口味比较清淡,接近本地人的口味”。
这样的评价和捞王的区域布局也是相吻合的:从捞王提供的门店分布图来看,其门店主要聚焦于长三角地区,其中江苏47家、上海39家、浙江30家,北京、重庆、四川等地区的门店不足10家。而作为粤式火锅,捞王在广东只有5家门店,似乎有些“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意味。
对此,西南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刚表示,地域上的差异或将成为捞王扩张的阻力。“这是一个风险点,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民众口味千差万别,但也有一些火锅口味受到广泛的欢迎,比如川味火锅、重庆火锅。作为粤式火锅,捞王在长三角地区的推广效果较好,其它地域则不太明显,所以在火锅口味上, 捞王可能不占据太多的优势。”
张刚表示:“从门店分布来看,捞王具有较强的地域特点,如果向全国进行推广的话,恐怕效果不如预期。但对于捞王来说,仅靠长三角维持经营业绩,我觉得问题不大。”
港股火锅股表现欠佳
如果捞王成功上市,将成为继海底捞、呷哺呷哺后第三家上市的火锅品牌。但从海底捞、呷哺呷哺最新发布的中期业绩报告来看,两家的业绩均有下滑。
海底捞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00.94亿元,净利润9650万元,与2019年同期相比,其净利润率两年内从7.79%下降到了0.47%。此外,海底捞上半年整体翻台率、客人均消费等与同期相比,均有所下降。截至9月3日,海底捞股价报31.70港元,相较于年初最高点85.78港元,跌幅达63%。
呷哺呷哺方面,相较于2020年上半年的营收19.2亿元,呷哺呷哺的业绩预期在今年上半年营收增长约59%。公告表示,今年上半年的净亏损大幅收窄,但仍然未能实现盈利。截至9月3日,呷哺呷哺股价报7.68港元,相比年初最高点27.12港元,跌幅达72%。
对此,西南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刚表示,海底捞、呷哺呷哺等品牌上半年业绩不佳,除了受疫情影响外,火锅的季节属性也是影响因素。“火锅类餐饮企业主要受益期应该是在冬季,比如海底捞2020年上半年是亏损的,但年报就是盈利的;追溯到2019年疫情之前,海底捞上半年盈利,到了年报里盈利则更多。可以看到海底捞的盈利主要在下半年,上半年盈利大概只占全年的三分之一。”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企业官网
责编 | 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