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丹阳 孙绮曼
图/受访者提供
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丹阳 孙绮曼
硕士学业从海外回国的90后徐昇负责的是家族企业嘉德乐集团的跨境贸易业务板块,这家涉及食品添加剂、塑料等领域的传统化工企业2020年初开始搭建网络平台、开始转型利用网络新媒体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正是源于这个年轻人的想法。
徐昇说话不紧不慢,一口字正腔圆的标准普通话,甚至带着一点北京口音,但他却说自己是地道的广州人。他的父亲是刚获得由中国企业家协会评选出的2019-2020年全国优秀企业家徐怀义。在这位父亲眼里,90后的儿子徐昇就一个字:稳。
大学时曾“玩过创业”“考察市场”
祖籍福建莆田的徐昇在广州出生、长大,与广州仔女一样能讲一口流利的粤语。他中学在广州育才中学度过,喜欢绘画。高考时,他以艺术生身份,考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新媒体专业,主要学习影视后期制作。用徐昇的话说是“搞电脑参数”的技术男,因为进入大学后,绘画都转用电脑。
徐昇人生的第一次创业也是在学生时代,跟别人合伙拍过广告传媒类的片子,小赚一笔。
“小打小闹,没有很强目的性,没想过要赚什么钱。” 徐昇说,“玩过”创业就是要考察市场,赚钱并非目的。
同样为了“考察市场”,徐昇大学时每逢放假,就开始社会实践。不仅进过自家公司实习,还在银行接待、游戏测试、游戏运营等职位工作,去过传统制造、金融到互联网的大小公司。一路实践下来,徐昇发现自己更喜欢小公司的氛围,不喜欢每天打卡、规章严的大公司。2015年底本科毕业后,徐昇选择了从北京到太平洋的另一端——美国旧金山,继续攻读MFA(艺术硕士),方向是新媒体。
为何会选择去海外继续攻读艺术而不是工商管理等商科工程?“不喜欢,强迫读也没用”,徐昇说,正是因为家人了解他,才给了他充分选择的自由。
在美国4年,徐昇不仅要做功课、写论文、拍毕业作品,还对文化、历史、媒体等人文社科类选修课产生浓厚兴趣,更喜欢到处实地观察,熟悉外面的世界。最后,他的毕业论文主题就是中外文化差异。
徐昇说他从小喜欢看书,从中国古典文学到莎士比亚,从凡尔纳的科幻到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高中时,还在图书馆借书,先于电影拍摄进度看完了整套的《哈利波特》。
不仅如此,平时对电脑多,长在Z世代(注:统指受到互联网、即时通讯、短讯、MP3、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科技产物影响很大的一代人)的徐昇在国外留学期间还一直保持阅读报纸的习惯。直到现在,他也喜欢读报看书,获取信息。最近正在看的一本书则是《人类简史》。
帮家族企业建网络平台“云端”推广
2019年,在美国学习4年后,MFA学成而归的徐昇回到羊城广州。
之所以回来,是因为当时对美国生活十分熟悉的徐昇发现,在国外就业始终会有瓶颈。即使毕业后到硅谷的互联网公司从事网络平台建设,他仍意识到华人在当地就职始终会面临天花板。
但回国后,徐昇并没有立即回家族企业上班,而是按自己的方式继续“考察市场”,把在国外4年不了解的国内企业管理文化的一堂课补上。
在2019年整个一年,徐昇“考察”都是网络科技公司,有互联网巨头,也有创业公司。他以应聘者身份,在每家公司做1到2个月,感受下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氛围。
“这些互联网公司跟家族企业很不一样,但是跟我现在管理的跨境网络平台搭建很相似。”今年年初正式回自家公司上班的徐昇说,虽然父亲对他接班没有强迫要求,但他在回来前作好了准备。
如今,在嘉德乐集团里,徐昇分管跨境销售,带领外贸销售员队伍。他一边管一边学,包括帮助在传统的家族公司嘉德乐在阿里巴巴大宗商品平台、谷歌推广平台等搭建公司网站,推广外贸。
每天早上,从珠江新城的家到公司办公室,徐昇会变成父亲的“早班司机”,开车搭着父亲一起上班。不过他说,父子俩上班和回家路上,谈生意并不多,主要是聊家事。
现在,徐昇一天的时间大致是:上午在公司搭建网络平台,下午回复海外客户询盘,进行广告发布。像公司主打的拳头产品单甘酯、月桂酸酯、PTS等中英文资料、关键指标和证书等,在向海外客户推介时他都能应对自如。
在公司,父子俩各管各的,日常聊天则是业务居多。徐昇说,回国后跟父亲都报读了同一间学校的工商管理课程,因此在公司管理上,父子两人思想同步,理念相同。虽然专业和个人兴趣都不是食品化工相关,但不妨碍徐昇对自身工作和公司未来的判断,他坦言,“产业我不喜欢,但这个产业有潜力,对运营公司我也并不反感。食品是刚需,公司发展更是非常有潜力。”
深耕酯类添加剂成“隐形冠军”
徐昇的父亲徐怀义出生在福建莆田,拥有闽商的睿智基因。初中的他曾辍学在家放羊,但后来凭借着自己努力考上了上海理工大学的精密机械专业,成为了那个年代村子里少有的大学生。
1985年毕业后,徐怀义被分配到了广州担任精密仪器技术员,他不曾想到,当时分配到的这个城市会成为他后来奋斗扎根的“第二故乡”。不久后,徐怀义又从这家工厂离开,机缘巧合进入油脂化工行业。
千禧之年,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各行各业一派欣欣向荣,机会充斥着每一个产业。徐怀义辞职下海,开启白手起家的拼搏。 在商海中,几经沉浮,2005年,徐怀义成立了广州嘉德乐生化科技有限公司,由此开启了他在酯类添加剂,这个公众并不熟悉的赛道上的新征途。
“要把酯类产品从一米宽的赛道,挖到100米深、1000米深,直至1万米深,深耕到极致。” 徐怀义回首创业,经过十余年努力,现在嘉德乐已成长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大型油脂化工企业,已开发、生产出分子蒸馏单甘酯等各类乳化剂产品及季戊四醇硬脂酸酯等塑料助剂,产品可广泛应用于饲料、食品和塑料领域。
“我常说我们是‘酯酯不倦’。”徐怀义说成立以来,公司一直深耕酯类添加剂领域,并已做到“隐形冠军”。如今,嘉德乐产品以高质量、高纯度成为了国内添加剂行业的优质进口替代品,也顺利地销往全球超60个国家。 同时,嘉德乐在饲料、食品及塑料添加剂等领域均有布局,逐步向高端型添加剂转型。
疫情到来恰恰加速了嘉德乐产品高端化转型的步伐,以酯类产品突围,未来嘉德乐将计划跻身医药大健康领域,实现公司高端化转型。嘉德乐正在研发生产中链甘油三酯(MTC),无需胰脂酶水解就能够被快速消化吸收,可广泛应用于减肥代餐粉等减肥产品中。
2019年嘉德乐营业额近2.8亿元。今年,疫情之下,嘉德乐外贸出口销售额仍然保持正增长,涨幅超30%。
一代谈从家族治理到职业化管理
如何让孩子顺利接班?如果孩子不愿意接班,企业又该如何继续经营下去?对于这些问题,创一代徐怀义有着自己的答案。
“儿子研究生毕业于旧金山大学,学的是新媒体,所以他在营销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徐怀义谈起儿子时,脸上是压抑不住的自豪和欣赏。令徐怀义十分欣慰的是,毕业后儿子并没有和许多富二代一样想要定居海外,而是二话不说地回到了自己一手创办的企业中。
与出身精密仪器行业的父亲不同,研究生毕业的徐昇并不熟悉化工行业,因此,如何让儿子顺利接班成为了徐怀义企业棋路中的重要一步。
“一个大型企业,领导者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专业的事情要由专业的人来做。” 徐怀义了解儿子擅长的领域,也清楚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为了让企业更好地发展、传承下去,徐怀义成立了一个8人的管理团队,分管财务、人力资源、生产、采购、技术、品控等多个方面。
“研发、技术一定要是专业的团队来做,但是销售、渠道一定必须把控在自己的手里。”对于这个由自己亲手搭建的团队,徐怀义有着清晰的规划,企业的命脉由自己掌握,而未来如何在商海里驰骋,则由精英职业经理人组成的团队为儿子保驾护航。
“如果孩子愿意接班那是最好,如果不愿意的话,经营权与所有权分开也未尝不可。”,虽然徐怀义多次强调,自己并不强求子女接班,但他脸上流露出的期待之情却早已溢于言表。在企业传承之道上,徐怀义认为,从家族企业治理转向职业化治理,通过分离经营权和所有权、建立监事会等手段,也可以有效地保证企业的基业长青与稳步发展。
创一代徐怀义:工作只有热爱才会乐在其中
羊城晚报:您如何看待传承?
徐怀义:我对待传承的态度比较开放,我认为家族企业不一定就要传给子女。一个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是可以分开的,而且这样分开并不会阻碍它的进一步发展。当孩子愿意接班时,能够继承企业肯定最好,但是如果孩子不愿意,我觉得也不必要去强求。这份工作只有热爱,才会乐在其中。
羊城晚报:您认为企业家要如何承担社会责任?
徐怀义:我认为,当企业在初始阶段时,它是你个人的,或者是家族的。但是当企业一步步壮大时,企业就是属于大家的,属于全人类的。就像我们企业的信仰是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奋斗不息一样,企业家应该有“三品”——品格、品质和品味。
羊城晚报:作为创一代,您对接班人有什么样的期待?
徐怀义:我是一个把事业做成了兴趣的人,从来不觉得累也不觉得辛苦。我始终认为工作是为了生活更美好,也希望儿子能够这样,努力上进,享受工作。其次是保持正直,拥有一个好的人品才能带领企业更好地发展。希望在接班之后,儿子能够为企业输入新鲜的血液和动力,带领企业朝着新的方向发展,促进企业多元化。
创二代徐昇:传承关键还在个人的选择
羊城晚报:你怎么知道父亲的创业史?
徐昇:很早就知道父亲做生意,但他创业很少在家,一直到我高中住校时,才知道家里是做化工行业。老爸从没跟我说过他的创业史,但大学开始跟他一起出去跑应酬,听他跟别人讲过创业故事,就耳熟能详。
羊城晚报:你觉得家族企业传承的难点在哪里?
徐昇:对我而言,刚来公司对产品不了解。公司产品偏技术,深入了解可能需要5-10年。不过如果公司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的话,其实要传承也没有那么难。因为董事要管的东西,没有以前那么多了。
羊城晚报:在家族企业传承中,哪些因素你觉得比较关键?
徐昇:我觉得还是个人的选择。如果不喜欢,强迫也没用。过来(公司)还是个人意愿。
羊城晚报:你是怎么做出这个选择的?
徐昇:我其实是在现实与理想中平衡了。在公司中找到符合自己专业的职位和领域,并搭建起来,至于产品未来还可以拓展。
来源 | 金羊网
责编 | 黄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