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莫谨榕 孙晶 李志文 实习生 苏璇
心里程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彭国远
在2019胡润百富榜上,在教育行业,除了广为人知的新东方俞敏洪、好未来张邦鑫外,还有一位来自广东深圳、身价180亿元的85后年轻企业家——心里程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彭国远。
这个生于精密制造家族企业的年轻人,原应子承父业,却另辟蹊径要做“创一代”。在新行业白手起家,短短十余年将企业做到百亿产值,还反过来收购了父亲公司,让父亲成为了自己的下属。在彭国远的身上,传承有了超出普通接班的色彩。“传承不只是继承父辈的产业或企业,传承创业精神也是一种传承。尽管我独立创业,但父亲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仍深深感染和影响我,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接班’。”彭国远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
拒绝接班 瞒着父亲另起炉灶
拒绝接班、独立创业、收购父亲公司……年仅35岁,彭国远的创业故事就颇具“传奇色彩”。在彭国远的印象里,自己与做生意是从小结的缘。“小时候大家在同学录里面写自己的梦想,很多人可能写科学家、宇航员,而我却写的是‘做老板’。”彭国远笑着回忆道。
对“做老板”的“情有独钟”可能源自彭家的家庭氛围。彭国远出生在广东汕尾市,其父亲彭锦环原本是一名教师,后来下海经商,做过装潢、精密制造等行业,最终在深圳做起了自己的精密注塑模具企业,彭国远便亲眼见证了父亲白手起家的过程。
尽管家境优渥,但彭锦环对彭国远并不溺爱。高中毕业后,彭国远远赴英国读书,彭锦环为了磨练儿子,特意让彭国远半工半读。当时,年仅20来岁的彭国远利用课余时间进入福特汽车公司做业务员,发传单、跑市场、接洽客户,他瞄准了从亚洲尤其是中国来的留学生群体,逐步开拓客户群体,组建团队,做到了整个地区销售第一名,并用3年时间做到了销售总监的位置。
这段经历不仅让彭国远开过了眼界,更为他积累了第一笔创业资金25万元。2006年,彭国远毕业回国,没有像大多数“企二代”一样选择在外历练、回家接班,而是瞒着父亲在上海另起炉灶。
“我和朋友凑钱在上海创办了一家贸易公司,主要销售GPS导航仪。当时国内GPS导航仪还比较少见,但英国汽车已经普遍使用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新公司成立一年多,业务从产品贸易到代工再到自主品牌产销,规模越做越大,但彭国远一直偷偷瞒着父亲。“当时也有一点私心,觉得事情做成了,那就是自己的事业,要做失败了,亏的是自己的钱,也没人知道,就乖乖回家接班。”彭国远说道。
独立创业 成功后收够父亲公司
也许连彭国远自己都没想到,这次创业只是他白手起家的第一步,从此就在独立创业的路上越走越远。
等公司初具规模后,彭国远给彭锦环买了一张机票,邀请父亲到上海来看看。当彭锦环看到彭国远的创业成绩后倍感欣慰,但因为初创企业规模不大,仍希望着彭国远创业“玩一玩”之后,能回到自己企业接班。
随后几年,彭国远将业务重心逐渐从GPS导航仪转向上网本、平板电脑等其他电子硬件产品。2009年,电子硬件产品市场已经变成一片红海,彭国远分析,单纯的硬件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弱、利润稀薄,他开始思考将自己的电子硬件优势与时下大热的互联网相结合。这一年,彭国远注册“心里程”公司,将主要业务转向软硬件结合的教育信息化产业,主要产品是综合性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这个名为“智慧云校”的系统通过终端将教师、学生、家长、政府等相连,学生可以利用终端产品学习、上课、做题。
在彭国远创业早期,彭锦环仍希望儿子可以子承父业,“父亲甚至曾因这件事跟我吵过架、拍过桌子”。彭国远回忆,“我有自己的计划,我认为父亲企业所在的传统注塑和模具企业利润率低、竞争较大,前景远不如教育行业宽广。”随着心里程越做越大,彭锦环对彭国远另起炉灶从不支持到理解认可。“父亲逐渐意识到,心里程的增长速度比原来的制造业快得多,无论是行业前景还是政策支持力度都远大于原来的行业,开始认可我的选择。”
2013年,心里程集团成立,彭国远出任董事长,也就是在这一年,彭国远收购了父亲彭锦环的公司,彭锦环进入心里程集团任CEO,成为了儿子彭国远的属下。在彭国远的印象里,父亲的企业曾帮多个国际品牌进行精密代工,父亲擅长精细化管理,对产品的质量管控近乎苛刻,恰好和自己的性格形成互补,而当时心里程业务迅速扩张,规模已经达到约20亿元,也需要一个有能力、值得信任的CEO,在这种背景下,彭国远向父亲抛出了橄榄枝,彭锦环也欣然接受。
精神传承 父子携手打造百亿企业
“收购父亲公司”成了彭国远创业路上一个独特的标签。“父子刚开始一起共事肯定也有一些摩擦。”彭国远坦言道,无论是过十年二十年,在父亲眼中孩子总是孩子,父亲对孩子免不了关心和担忧,但初心都是为了企业发展好,因此矛盾并不大。“我们企业是比较开放的,即使和父亲在管理上有一些碰撞,也能在企业框架下解决。”
彭国远告诉记者,他和父亲有一项约定。“在公司我是董事长,他是CEO,回家之后他是爸爸,我是儿子,我们不谈公事。在一些工作场合,我会坐在主位,但是回到家里,家族有家族的传统。我的老家在汕尾,我们家有四代人,一回到家里,我连主桌都坐不上,只能在旁边吃饭。”
如今,彭锦环和彭国远这对“父子档”配合越来越默契,企业也越做越大。心里程已经发展成一家涵盖电子数码、精密制造、移动互联网信息化教育等产业的多元化科技集团,旗下拥有4家子集团公司,52家控股参股公司的大型集团,并荣获广东法治文化建设示范企业”“深圳民营经济突出贡献企业”“深圳市市长挂点服务企业”等称号。在2019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上位居303位,营收达到305.49亿元。
尽管彭国远没有接过父亲的衣钵,但他认为这不代表没有传承。“传承不只是继承父辈的产业或企业,传承创业精神也是一种传承。”彭国远说,作为家人,他从小就看着父亲白手起家,父亲坚韧不拔、永不服输、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早已深深烙印在他的记忆里。“这种创业精神的传承是‘花不完’的,而一个公司、一笔财富是可以花掉的。”
在创业过程中,彭国远见过很多“创二代”,对于传承他有自己的理解。“在做企业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可以说不是一件两件,而是十件百件。一个人能不能接班做好企业,和自己的性格、承受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本身不能抗压,也不能非逼着‘二代’去接班,把企业制度做好,让职业经理人管理也不失为一个办法。”
【创一代对话】我用了三天三夜 接受了儿子收购我公司的事实
现在我给儿子打工 为自己学会放权而骄傲
心里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CEO彭锦环
儿子收购父亲的公司,创业成功的父亲成为儿子最得力的助手。这位父亲坦言,当时考虑了三天才相通,而现在最开心的是能为后辈尽力做好一些事。心里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CEO彭锦环用他的人生智慧来分享不一样的传承和创新理念。
“懒爸爸”的教育策略
羊城晚报:你曾经做过老师,后来下海成为创一代的企业家,在子女教育方面是否有一些与众不同的方式?
彭锦环:当家长是一种责任。因为有这种责任,我在子女的教育方面有一些思考和创新。当时我的教育方式现在总结来看是一种“懒爸爸”教育模式,就是不要用我的思想去教育他。因为如果他向我看齐的话,我觉得他最多可能实现我95%,而我希望他超越我,所以不是以我为标准,不是以我为榜样。
当时我的想法是这样,就定位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学习平台,比如说小学的时候选一个好的学校,当时我是花了心思的;到读大学的时候,选择一个好的高等教育的平台,让他自己去摸索出他自己想要的人生。
如何适应被儿子收购?
羊城晚报:可能就基于这种教育,儿子彭国远的创业显得与众不同,当他要收购你的公司时,你是否有过矛盾?
彭锦环:我思想上是比较开放型的,上世纪80年底末我就来到深圳创业,学做生意,在这个过程中我就经常去学习读书。我们60年代出生的成功的企业家在创业时期机会很多,商业透明度没有像现在这么透明,很传统,只要你胆子大一点就可以做到生意就可以赚到钱。现在经营企业则更需要去改革,去创新。
我曾经看到一组数据说中国的企业寿命很短,我儿子收购我的公司,从我自己的定位来看,我觉得这无疑是一种变革,来改变我们家族企业的一种方式,延长它的企业寿命。
当然,刚被他收购时,我从董事长从法人代表变成CEO的时候心里肯定不舒服,我觉得改革是要经历一种痛苦和痛心。说实话我郁闷了三天三夜。后来我想通了,我改变了思维,很开心很快乐,为什么?因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把老爹推到沙滩上。
我们父子俩现在工作还是很顺利,也很开心,因为很难得跟自己的亲人在一起工作,但是我们非常强调公司治理一定是制度化、规范化、流程化。在心里程非常强调这一点,就不是像过去那种家长制度管理。
比如我跟他在一起工作的时候,基本上是由我们的高管团队来做所有的决定,包括未来的计划,每年的年度规划等等,都是用科学管理的手段来实现。
传承是一种责任
羊城晚报:你们这么特殊的公司治理关系,也让我们很好奇,在你的心里如何看待传承?你觉得要传承下来的很宝贵品格又是什么?你给彭国远的创业打多少分?
彭锦环:我觉得从传承这个词来理解,企业精神,企业的文化要传承是要靠人,企业的员工靠从管理的模式开始传承这种精神。但是家庭下一代子女的传承,我觉得是靠一种责任。对家庭、家族、企业、社会和国家的责任。这种责任感是非常重要的品格。
在我心目中,假设彭国远不是我儿子的话,我会给他很高的分。但他是我的儿子,我对他的期望会更高,我觉得他还需要努力。对年轻人来说,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企业家时时刻刻要保持理性。我经常讲成功的人有三个“识”,第一个有知识,第二个有见识,第三个就是有胆识。管理企业我觉得没有一个标准,企业的发展不断在变化,未来随着社会的变化,市场的变化,客户要求的变化,我们跟着变,永远都在变。
来源 | 金羊网
责编 | 许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