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晶 莫谨榕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志文
打造“百年老店”,可能是所有中国家族企业追求的梦想。而在改革开放逾40年的当下,大批民营企业正面临接班的考验,创二代们是按部就班地接棒还是另起炉灶创新?深圳市成星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彭立基两条路都没选,而是用自己不一样的传奇“夺权”故事开启了一个新的接班流程。
十六岁为了争取开演唱会和父亲对峙 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二代赢了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家。然而,这些创一代们白手起家的艰辛历程大多也会令其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投身于工作,而其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则面临被“忽略”的痛苦。
“因为我父母要忙于生意,我和我弟弟很早就被送到寄宿学校。”彭立基坦言,“我们第一感觉就是放学找不到父母,在学校被人欺负,父母也无法帮忙,远水解不了近渴。我们从小就认识一个道理,很多事情可能靠父母靠不住,要靠自己解决问题。”
其实这一批的创二代们大都有同样的境遇,“这是缺失的童年”。在那个时候彭立基的父母很少陪他们玩,他大多时候是自己玩,也容易对喜欢的东西沉迷。
那时着迷吉他的彭立基在16岁组了自己的乐队,希望能得到父亲的支持开一场小型演唱会。而一心希望长子将来继承家业的父亲则更希望彭立基多放心思在学习上,不要搞其他“无聊”的事情。为此,两父子“大战”了一场,铁了心的彭立基坚决要搞演唱会。“那时我们心里就一个念头,要无愧于青春。”多番激烈的争执过后,父亲还是妥协了。
得偿所愿的彭立基也并没有走得很远,他终究还是按照父亲希望的样子学了与家族企业相关的通信专业,从新加坡留学回来后,逐步进入家族企业接班。“毕竟我是长子,从小就被这样教育了。”彭立基笑着说。
接班的艺术是从碰得“头破血流”开始 夺权是一步步给父亲“挖坑”
从小到大从心里就接受了自己要回家族企业接班的彭立基这样评价当初回归的感受:“很期待地进来,很失落地挣扎。”
为什么挣扎?
太多的不适应让彭立基感到头大。2006年进入公司的彭立基还是一个新丁,而面对公司里十多年的老臣和客户,如何应对?如何创新?“每天最难受的是和我父亲一起吃饭。因为每顿饭对我来说都是难受,父亲认为你是我儿子,你应该学得会,你的条件比我当年好,为什么学不会?反正饭桌上,我就会收获很多指责。”
年轻气盛的彭立基想通过自己的理念来运作公司,可是阻力重重,他反抗过,没有用。“一开始我想背水一战,后面发现靠勇气是赢不了父亲的,我一直在思考该如何做。”说到此,彭立基讲起了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我父亲安排我和一位公司的高层参加一个重要客户的大型会议,需要去认识客户。但是这位高层并不太愿意配合,我思来想去只能靠自己。我就在大会正式开始前的一天西装革履地在签到处旁的电梯门口为所有进出的客户按电梯,混个脸熟。真正开会时,我再进去会场递名片,很多人就会自然而然地跟我接洽了。”从最笨的办法中,彭立基锻炼了自己,也更加认识到开拓客户的重要性。
“我们的公司是一家电表原配件的制造业公司,随着深圳土地成本的飙升,以及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我越来越清晰地知道最终我想把这个公司带到一个什么方向。”彭立基开始建立自己的团队。“没有一条路是能复制的。我只能靠自己一步步去闯。”而在自己闯路子的同时,彭立基也启动了釜底抽薪的“夺权”计划。
将工厂从深圳搬到关外离原厂70多公里的地方,因为不想搬去那么远,公司的人员随之改变。2016年,彭立基决定去四川开拓新市场,这时候,他帮父亲安排了一场80天环游世界之旅。“在这期间,我在四川用9天跑了8个城市,最终拿下广安爱众这个大客户。等我父亲旅游回来后,发现客户都变了,也就不得不认可了我的接班成功。”彭立基说到这里,圆圆的脸上露出了一丝骄傲的神情。
“2006年我回到公司,父亲交给我160多个客户,通过努力,我用10个客户替代了这100多个客户。以前我们是一个房地产商、一个个小区来做电表设备,现在则是跟城市的燃气公司合作,走到了上游。”
彭立基的眼睛里闪着光,他进一步分析,在改变客户构成的三、四年实践中证明了自己的创新是成功的。现在,公司能够直接接触到管网企业的管理层和一线员工,了解他们在运营过程中对数据采集和传输到底有哪些具体要求,公司就把这些需求转化为产品的功能集成到芯片里。“我们的规模在同行中未必领先,但效益算是个中佼佼者。”
传承和创新都应是创二代的基因 活下去则是企业要做到的最基本条件
随着中国家族企业管理者的渐渐老去,不管承认与否,代际传承者如何选择都是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作为电力、水务、燃气等管网类公共事业配套的智能数据采集传输系统,深圳市成星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的主业在彭立基接手的五年里,完成了颠覆性的转型,业绩也是五年前的一倍以上。
“在接班的过程中,既然老爹都没答案,我就要自己找答案,我逐步认识到其实没有对错,赢了就是赢了,输了就是输了。”彭立基坦言,对于一家企业来说活下去是最重要的传承条件,而对于创二代来说,传承意味着责任,创新往往是不得不选择的道路,创二代应该要有创新的基因才能将企业发展下去,更能适应社会飞速的变化。
“其实,我想我们企业真正的重点不在制造,在于挖掘创新点。这样,我们可以把资源集中到我们最核心的要素上来。我们已经把制造部分全部外包,甚至部分非核心的研发部分也外包,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企业日常运营的负担,把真正的精钢用在我们的刀刃上。”
去年疫情以来,深圳很多城中村的房东们发现收房租和抄水电表是个很大的问题,朋友广泛的彭立基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商机,开始发挥生产销售安装全自动水电表的优势做起了代理收租和水电费的生意,并逐步和银行合作,整合跨界的资源,向打造一个完整的盈利闭环迈进。
而这一项创新又将给公司带来全新的考验和发展模式。
最希望打造家族式的发展模式
展望未来,彭立基坦言:“面对即将到来的40岁,我想干一点擅长的事。当我总结自己的性格时,我发现我跟我爹很像,我们讲义气讲信用,我就希望接下来能发挥好我们家族庞大的优势,家族跟商会之间的联系很紧密,我可以去做一些相关的家族事业。”
在追求基业长青的路上,彭立基从家族的角度出发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一直以来,我们只是不忘初心地去做好自己能做的事,努力去生活,去感受生活。我希望跟家族更多地关联起来。其实,从做生意的角度来看,家族的人相互有血缘关系,这样,背叛的代价就非常高。”彭立基描绘了一些家族信托方式的构想:
比如:成立一个家族的组织,一个基金,这个基金每个人捐10万元,家族里谁家有困难或者生意上急需救急,这钱就可以给谁,但是这个人以后自己的公司里的股份将有相应的部分是属于基金的,这些都需要提前约定好,这就是家族之间的信任和联系,可能比其他一些金融途径更有效率。
又比如:家族可以从基金里拿出一定的比例来做公益,奖励家族的后代,在教育的经费上做出安排。这都有利于家族下一步的发展。
“我身边的创二代朋友们基本有一个特点就是讲规则,这样大家就能交往很久。如果是一开始就贪便宜,追求奢侈生活的二代,可能跟我们玩儿不到一起。”彭立基坦言,“我们不是没享受过好东西,可到最后还得讲规则,社会的规则是几千年定下来,人情世故是这么传承下来的。这也是一种我从父亲身上学到的精神。这会让我的心很安定。”
未来的路还长,彭立基想从家族的大树中继续深挖更多美好,也为这棵大树枝繁叶茂基业长青继续努力。
对话:创一代彭锦程:要让年轻人不断去“碰”,碰壁了就好转弯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莫谨榕 孙晶 李志文 实习生 苏璇
羊城晚报:2012年,您决定环球旅行三个月,把公司全权交给儿子彭立基打理,当时为何会有这样的决定?
答:只有放手让年轻人去锻炼、摸索、体验、学习,他才会有真正的成长。在旅行期间,我虽然完全放权给儿子,但我也不担心,因为还有他母亲作为财务总监这个“定海神针”在,即使我去旅行,也能保证企业受控。即使儿子犯了点错,我也觉得很正常,我就是在犯了不知道多少次错误才走到今天,关键就是要让他从错误中积累经验。到现在我还是这么和他说,你现在那么年轻,还输得起,在不关乎大局的事情上犯些错误很正常。
羊城晚报:您觉得您这一辈的企业家和新一代企业家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答:思路不一样。年轻一代的思路是跳跃性的,老一辈会有老一辈的条条框框,是经过那么多年经历了不少事情而形成的,但年轻一代会跳出这些条条框框,当然现在社会环境也不一样。
羊城晚报:当您和儿子对于公司管理经营产生矛盾时,你们是如何解决的?
答:我现在基本上是放手让他干,但也是有条件的、受约束的。在彭立基就任总经理时,我们公司出台了“总经理管理办法”,规定了某些事情的操作限度。比如,超过5万元的现金支出必须告知作为董事长的我,处理超过3%的固定资产,我也必须知道;企业重大的决定事项,我还是要参与。在框架之下,他可以有很大空间开展他的业务,但没有约束,放任他随便去做肯定是不行的。
羊城晚报:如果让您给儿子彭立基接班的成绩打个分,您会打多少分?
答:85分。他刚刚接班的时候还有不足,但现在基本已经做得很好了。一开始我决定把公司交给他,自己去环球旅行,是希望能磨炼他,要让他必须树立信心,可能一开始他还没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公司很多事务。不过,尽管我不在他身边,但入账签字等程序最终还是要我来做,所以公司是受控的,他也会知道他自己的行为是受约束的。
总的来说,他把整个公司的结构框架安排得比较好,没有出现大的变动。我比较满意的是他现金流抓得很好,以前我们还有一些年限比较长的应收账款,给企业现金流带来很大压力,他现在对现金流抓得很紧,给企业预留了很大的空间。
羊城晚报:在您看来,传承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传承首先应该传承一种精神,最起码接班人对是非善恶要明确,要清楚哪些能做,哪些是绝对不能做。不过,我也认为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要不断让他们去碰一些事情,碰壁了就好转弯,只有自己亲身经历才能比较好的进行说服教育的。如果是没碰过壁,其实是挺难教育的。我的两个小孩就是这样,一步步地走过来,不是靠一两件事情改变的,而是不断经历一些事情获得成长。
羊城晚报:您对儿子彭立基接班后还有哪些期待?
答:说实话,我做企业到现在,对自己也有不满意的地方,比如我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太保守了。有时候回过头看,也会有遗憾的地方,但我很宽慰的是孩子没有走歪,还是按照我们教育和希望他的路在走,没有太大的变动。所以我并没有一定要求孩子要做到什么程度,我没有给他划定太多的东西,未来即使他们选择不接班、放弃公司也没有问题。我们广东有一句俗语叫“一条路走到黑”,我认为没那个必要。我给他选择的自由,他可以有他自己的思路。(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