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曦 实习生 李悦
3月31日中午,一则消息引爆了资本市场。有市场消息爆出,阿里巴巴计划购买韵达控股至少10%的股份。消息一出,韵达股份直线涨停,成交额达2.9亿元。
有市场人士透露,阿里巴巴打算从韵达的控股股东聂腾云、陈立英手中购买股份,他们通过上海罗颉思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有韵达52.19%的股份。
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这些股份价值近8亿美元。如果消息属实,这将是阿里巴巴对大型快递公司的第五笔投资。不过,截止发稿时,韵达方面对此未予置评,阿里巴巴也没有置评。
阿里系席卷“桐庐帮”
阿里巴巴掌门人马云曾经说过,阿里不做快递,不做物流。不过,这并不妨碍阿里持续投资快递物流企业。
总部位于上海的韵达于2016年完成借壳上市,天眼查信息显示,目前韵达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最大股东为创始人夫妇聂腾云、陈立英(持股比例分别为70%和30%)全资控股的上海罗杰斯投资管理公司持有韵达52.19%的股份。
目前,在中国快递行业赫赫有名的“桐庐帮”当中的“三通(申通、圆通、中通)”及百世,背后均有阿里的身影。2015年5月,阿里联合旗下云锋基金投资圆通快递,当时持股约11%。截至去年,阿里系合计持有圆通快递近17%的股份。
2018年5月,阿里巴巴、菜鸟等向中通快递投资13.8亿美元,持股约10%。目前,阿里巴巴对中通快递持股约8.43%,为其第三大股东。
阿里还投资过百世快递,对百世集团持股27.79%,位居其第一大股东。
去年年初,阿里方面投资46.6亿元,入股申通快递控股股东公司,相当于获得申通快递约15%股份。四个月后,申通又发出公告称,阿里未来或继续收购申通快递的股份,拟追投约百亿元。
阿里和韵达的这个消息刺激A股物流板块异动,截至31日收盘,相关的物流板块大涨,其中,宏川智慧大涨6.35%、申通快递涨7.24%、圆通速递涨3.3%,物产中大涨3%,德邦股份涨3.08%。
顺丰逆市增长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家邮政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27.7亿件,同比增长0.2%,业务收入完成364.4亿元,同比增长4.1%。
在行业整体低迷的情况下,其实,通达系的状况都不太好。
韵达3月18日发布的2月快递服务主要经营指标快报显示,快递服务业务收入8.97亿元,同比减少26.48%,业务量和单票收入也出现了明显下滑,分别同比减少了13.41%和15.17%。
同一天,圆通和申通也发了数据。2020年2月,圆通速递快递产品收入6.45亿元,同比下降35.69%;业务完成量2.33亿票,同比下降21.90%;
快递产品单票收入2.77元,同比下降17.66%。申通快递2月快递服务业务收入4.69亿元,同比下滑47.66%,完成业务量1.58亿票,同比下滑37.26%,快递服务单票收入2.97元,同比下滑16.57%。
但是顺丰却在困难之下逆势增长。今年2月份数显示,顺丰业务高速增长,除了对湖北武汉特殊地区的防疫物资的投递之外,更多来自于多元化业务、产品等带来的业务增量。
自2019年推出特惠专配产品,特别在承接唯品会业务后,顺丰时效件和经济件共同发力,顺丰的单月业务量增速持续走高,带动顺丰的市场占率持续提升,在今年2月份达到了17.15%,创出新高。
对此,中金公司分析称,春节期间顺丰继续运营,而受疫情影响,其他快递公司普遍推迟复工。顺丰作为自营模式快递公司复工更早、更快,因此预计公司将逆势扩张市场份额。
快递格局三强争霸
纵观中国快递物流行业,三大豪门力量已经形成。“桐庐帮”明显站队阿里系,加上菜鸟网络形成强大的联盟。根据此前披露的消息,阿里巴巴、菜鸟智能物流网络已经与全球范围内3000多家物流企业达成合作。
顺丰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综合性物流集团和供应链服务企业,京东则凭借“电商+数字科技+物流”三驾马车成为一家数字链供应服务企业,在商业、金融领域有着雄厚的实力。
在特殊情况下,拥有自家物流的企业体现出了强大的优势。国家邮政局此前曾建议,公众在春节期间有寄往武汉和湖北的邮件快件需求,优先选用中国邮政、顺丰、京东三家品牌企业的邮政快递服务。
京东集团2019年财报显示,截至2019年底, 京东物流外部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超过40%。在基础设施布局上,截至2019年12月31日, 京东物流在全国共运营了700多个仓库,包含京东物流管理的云仓面积在内,仓库总面积约1690万平方米。随着武汉、成都、东莞等地的“亚洲一号”相继启用,京东遍布全国的25个“亚洲一号”智能物流园区,形成了亚洲最大的智能仓库群。
有行业人士指出,三大豪门的竞争格局已经呈现,随着韵达这一事件浮出水面,物流江湖将再起风云,厮杀也必定惨烈。
中国物流协会特约研究员杨达卿表示,目前相对于顺丰和京东物流可作为独立体系发展,其他物流企业没有数据、金融业务的协同支撑,又面临价格战和大环境等特殊情况,相对困难不少。而今年电商下沉市场的竞争激烈,今年对于物流也是一场资源消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