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映科技起诉控股股东,要求后者支付业绩补偿款超19亿

来源:新京报 作者:阎侠 发表时间:2019-02-12 18:11

2月12日,华映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已向法院申请对华映百慕大的财产采取财产保全措施,截至本公告日,公司尚未收到民事裁定书及财产保全情况告知书。

2018年12月14日,华映科技发布公告称,实际控制人中华映管和控股股东华映百慕大均发生债务无法清偿之事(华映百慕大为中华映管100%控股子公司)。

申请对控股股东财产保全,以避免其转移、隐匿财产

根据公告可知,2018年12月29日,华映科技就与华映百慕大其他合同纠纷事项向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并于2019年1月8日向法院申请对华映百慕大的财产采取财产保全措施。

2019年1月9日,华映科技收到法院送达的《受理案件通知书》【案号:(2019)闽民初1号】,华映科技诉华映百慕大合同纠纷一案,法院于2019年1月4日决定立案受理。

华映科技(原告)为何起诉华映百慕大(被告)?

时间要追溯到几年前。2014年9月11日,被告与中华映管(纳闽)股份有限公司向原告作出《关于收购完成后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比例及重组方对未来上市公司业绩的承诺》,明确承诺:原告自2014年起的任意一个会计年度内,原告的关联交易金额占同期同类(仅限为日常经营涉及的原材料采购、销售商品及提供劳务收入)交易金额的比例若未低于30%,则被告、中华映管(纳闽)股份有限公司需确保上市公司即原告现有液晶模组业务公司模拟合并计算的每年度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不包含原告现有子公司科立视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原告未来拟并购、投资控股的其他公司),不足部分由被告以现金向原告补足。

2018年12月13日,被告母公司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华映管”)发布公告,告知其和被告均发生了债务无法清偿等严重事宜,并据此向台湾桃园地方法院申请重整及紧急处分,目前中华映管尚未正式进入重整程序。经调查,截至2018年12月13日止,被告母公司中华映管仅对原告拖欠货款金额就高达约人民币31.7亿元,其中约20亿元货款已届清偿期限,而被告对银行负有约人民币32.2亿元巨额欠款等债务。

鉴于上述情况,经原告根据截至2018年12月21日止的财务数据计算,2018年度原告关联交易金额占同期同类交易金额的比例不低于30%,但原告液晶模组业务公司模拟合并计算的净资产收益率为-57.56%,远远低于10%。由此计算,被告应当按照上述承诺向原告现金补足金额为人民币19.14亿元。

同时,由于被告母公司中华映管在公告中明确表示,其和被告均发生了债务无法清偿的严重事宜,显然被告无能力按约履行其对原告的业绩补偿承诺。被告仅仅是注册在百慕大的离岸公司,其实际控制人和唯一股东中华映管才是实际的经营主体,中华映管申请重整及紧急处分的行为(尽管目前尚未正式进入重整程序),更是进一步证实被告不会履行其对原告的业绩补偿承诺。为此,根据《合同法》第108条“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的规定, 原告有权要求被告承担违约责任,立即向原告支付现金补足款人民币19.14亿元。

华映科技还提到,向法院申请诉讼和财产保全的目的是为了争取华映科技的损失能够得到赔偿,并避免华映百慕大转移、隐匿其财产,造成未来执行困难。

2018年业绩预亏至少37亿,实控人申请重整系主因

1月31日,华映科技发布2018 年度业绩预告,由于实控人申请重整等原因,预计公司2018年净利润为亏损37亿至5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905.01%-2783.12%。

官网显示,华映科技的前身是闽东电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2010年1月,公司实施重大资产重组,非公开发行5.56亿股股份,重组后控股股东变更为中华映管(百慕大)股份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和大同股份有限公司(皆为台湾上市公司);重组后公司主要从事新型平板显示器件、液晶显示屏、模组及零部件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

在业绩预告中,华映科技将2018年的业绩称为“大幅亏损”。

对于业绩变动的原因,华映科技方面表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截至2018 年12月31日,公司应收账款中应收实际控制人中华映管的款项余额为4.58亿美元(以去年12月月末汇率折算人民币 31.41 亿元)。中华映管申请重整可能导致上述应收款项无法全额收回,公司需计提大额坏账准备。

其次,华映科技子公司福建华佳彩有限公司折旧费用较高,本期受产能爬坡、产品调整及客户认证期较长等因素影响,产能稼动率较低,且上期收到政府补助4.4亿元,本期尚未收到此项政府补助,因此,本期亏损金额较大。

第三,结合公司未来经营规划,公司及子公司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对存在减值迹象的固定资产进行减值测试,预计本期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较上期增加。 记者 阎侠

编辑:ZL
数字报
华映科技起诉控股股东,要求后者支付业绩补偿款超19亿
新京报  作者:阎侠  2019-02-12

2月12日,华映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已向法院申请对华映百慕大的财产采取财产保全措施,截至本公告日,公司尚未收到民事裁定书及财产保全情况告知书。

2018年12月14日,华映科技发布公告称,实际控制人中华映管和控股股东华映百慕大均发生债务无法清偿之事(华映百慕大为中华映管100%控股子公司)。

申请对控股股东财产保全,以避免其转移、隐匿财产

根据公告可知,2018年12月29日,华映科技就与华映百慕大其他合同纠纷事项向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并于2019年1月8日向法院申请对华映百慕大的财产采取财产保全措施。

2019年1月9日,华映科技收到法院送达的《受理案件通知书》【案号:(2019)闽民初1号】,华映科技诉华映百慕大合同纠纷一案,法院于2019年1月4日决定立案受理。

华映科技(原告)为何起诉华映百慕大(被告)?

时间要追溯到几年前。2014年9月11日,被告与中华映管(纳闽)股份有限公司向原告作出《关于收购完成后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比例及重组方对未来上市公司业绩的承诺》,明确承诺:原告自2014年起的任意一个会计年度内,原告的关联交易金额占同期同类(仅限为日常经营涉及的原材料采购、销售商品及提供劳务收入)交易金额的比例若未低于30%,则被告、中华映管(纳闽)股份有限公司需确保上市公司即原告现有液晶模组业务公司模拟合并计算的每年度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不包含原告现有子公司科立视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原告未来拟并购、投资控股的其他公司),不足部分由被告以现金向原告补足。

2018年12月13日,被告母公司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华映管”)发布公告,告知其和被告均发生了债务无法清偿等严重事宜,并据此向台湾桃园地方法院申请重整及紧急处分,目前中华映管尚未正式进入重整程序。经调查,截至2018年12月13日止,被告母公司中华映管仅对原告拖欠货款金额就高达约人民币31.7亿元,其中约20亿元货款已届清偿期限,而被告对银行负有约人民币32.2亿元巨额欠款等债务。

鉴于上述情况,经原告根据截至2018年12月21日止的财务数据计算,2018年度原告关联交易金额占同期同类交易金额的比例不低于30%,但原告液晶模组业务公司模拟合并计算的净资产收益率为-57.56%,远远低于10%。由此计算,被告应当按照上述承诺向原告现金补足金额为人民币19.14亿元。

同时,由于被告母公司中华映管在公告中明确表示,其和被告均发生了债务无法清偿的严重事宜,显然被告无能力按约履行其对原告的业绩补偿承诺。被告仅仅是注册在百慕大的离岸公司,其实际控制人和唯一股东中华映管才是实际的经营主体,中华映管申请重整及紧急处分的行为(尽管目前尚未正式进入重整程序),更是进一步证实被告不会履行其对原告的业绩补偿承诺。为此,根据《合同法》第108条“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的规定, 原告有权要求被告承担违约责任,立即向原告支付现金补足款人民币19.14亿元。

华映科技还提到,向法院申请诉讼和财产保全的目的是为了争取华映科技的损失能够得到赔偿,并避免华映百慕大转移、隐匿其财产,造成未来执行困难。

2018年业绩预亏至少37亿,实控人申请重整系主因

1月31日,华映科技发布2018 年度业绩预告,由于实控人申请重整等原因,预计公司2018年净利润为亏损37亿至5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905.01%-2783.12%。

官网显示,华映科技的前身是闽东电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2010年1月,公司实施重大资产重组,非公开发行5.56亿股股份,重组后控股股东变更为中华映管(百慕大)股份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和大同股份有限公司(皆为台湾上市公司);重组后公司主要从事新型平板显示器件、液晶显示屏、模组及零部件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

在业绩预告中,华映科技将2018年的业绩称为“大幅亏损”。

对于业绩变动的原因,华映科技方面表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截至2018 年12月31日,公司应收账款中应收实际控制人中华映管的款项余额为4.58亿美元(以去年12月月末汇率折算人民币 31.41 亿元)。中华映管申请重整可能导致上述应收款项无法全额收回,公司需计提大额坏账准备。

其次,华映科技子公司福建华佳彩有限公司折旧费用较高,本期受产能爬坡、产品调整及客户认证期较长等因素影响,产能稼动率较低,且上期收到政府补助4.4亿元,本期尚未收到此项政府补助,因此,本期亏损金额较大。

第三,结合公司未来经营规划,公司及子公司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对存在减值迹象的固定资产进行减值测试,预计本期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较上期增加。 记者 阎侠

编辑:ZL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