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不成 部分民企亟待“精准滴灌”

来源:新华网 作者:高改芳 发表时间:2018-09-04 16:38

一些中小民营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正在经历严峻时刻:他们债台高筑,甚至无法卖“壳”脱身。有上市民企高管指出,资金链出现问题的民营企业迫切需要“精准滴灌”:对于没有违规经营、产业符合国家政策的,要予以融资方面的支持,开展无还本续贷;对于实业经营尚可,但被体外债务拖垮的公司,可以引入产业基金接管,让民企负责人担任职业经理人;对于在经营过程中违法违规、于产业升级并无裨益的民企,应允许其破产清算。

转型不成

一家民营上市企业的实控人杨老板已连续几个月没有睡好觉,巨额债务让他无法喘息。上半年他控制的上市公司到期银行长期贷款有3亿元左右,到期的短期贷款高达16亿元。此外,上市公司还为子公司等提供担保约20亿元,担保总额占其净资产比例超过40%。别说还本,他连银行贷款的利息都无法支付。目前他每天的工作就是与债权方商讨偿债方案。

眼下困境起因于转型。2015年市场资金充裕,杨老板瞄准了“军工”领域。除了杨老板略有专业背景外,资本的热烈追捧更强化了他向军工行业转型的决心。市场上的钱太容易拿到,从2015年下半年起,杨老板通过股权质押融资、配资、保证借款等方式大举借款。上市公司剥离传统业务,开始以军工企业自居。

融来的大笔资金,部分投资直到现在杨老板也讳莫如深,公司里更是连高管都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投资在三五年内都不会产生利润。四年后回头再看,彼时正是杨老板走向深渊的开始。

这种“体外黑洞”在很多民营上市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理论上,只要持有一家上市公司20%的股份,就能支配上市公司的现金流。而2015年开始的金融“加杠杆”,让上市公司实控人的负债率大幅攀升。除军工,风电、新材料、锂电池等领域也是这些资金的去处。

当市场出现逆转时,上市公司实控人开启滑向深渊的第二步:上市公司的“体外黑洞”需要持续的大量资金投入。此时实控人不得不采用不当交易、违规担保、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来满足体外项目的资金需求。

当上市公司实控人丧失从金融机构融资的能力时,就开始借助饮鸩止渴的高利贷:借入年化利息18%以上的资金。而老板们借钱时就不打算还了。“现在回想,一家企业走向危机,大概就是经历上面三个阶段。”杨老板说。

负债压力

杨老板公司的经历与刚泰控股有相似之处。近日,刚泰控股(600687,SH)发布的公告显示,实控人刚泰集团及一致行动人在2018年内将到期的贷款金额约14.69亿元,其中三季度内到期贷款金额约7.15亿元,四季度内到期贷款金额共计约7.54亿元,总计11笔贷款,其中银行贷款5笔,金额约5.57亿元,其他金融机构融资金额约9.12亿元。刚泰集团坦言,刚泰集团可能存在短期流动性不足的情况。

8月中国银保监会相继发布政策,强调应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要求进一步做好信贷工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等。但这些通知中,并没有给出“龙头民营企业”的具体指标,没有明确银行机构有哪些政策支持,比如不良率容忍度、资本计提、单一集中度或监管评级等实质性优惠。

有银行高管指出,4月央行等部门发布资管新规以来,有关严监管的指令都是以法规或红头文件形式下发,而放松货币的指令都是以窗口指导的形式进行,导致银行实际操作中只能从严。

“现在并没有感到民营企业融资的放松。”另一家上市民企的高管刘先生说,“在实际操作中,就是地方融资平台和国有企业更容易得到贷款。有过征信不良记录的民企,都很难再从银行借到钱。现在民营企业持股5%以上的实控人没有能力借新还旧,没有能力补仓,甚至没有能力付利息。”他说。

债务压力较大的民营上市公司不在少数。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30日,沪深两市3539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半年报。其中156家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超过80%。

这些债务缠身的公司,较多地从证券公司、股份制银行那里通过股票质押获得资金。一旦这些公司经营出现问题,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也会受影响。

刘先生指出,与债务缠身相伴而生的是民营企业投资意愿的骤然下跌。“债台高筑,无法借新还旧导致的流动性枯竭,迫使民营企业成了‘植物人’——虽然没有倒闭破产,但已无法运行。时间拖久一点,即使再给这些企业输送资金,企业也无法恢复正常运营。”

债务重组

内外交困的杨老板目前很想把自己的公司转手让给别人。但二级市场上的“壳”资源不再那么值钱。

自从2016年交易所一线监管职能加强后,对上市公司控制权转让交易问询力度加强,买卖壳交易合规门槛不断提高。

大股东、实际控制人及上市公司董监高等人员通过违规担保等方式,掏空上市公司,一直是监管部门重点监管的领域。相应地,违规担保也就成为卖壳监管的重点。

2018年因违规担保而被迫终止的卖壳案例是西藏发展。可见,即使杨老板想卖壳目前也不容易。

另一家上市民企高管刘先生建议,可以对民营企业,尤其是上市民企,进行“精准宽松”:对于有违法经营的企业,不妨趁目前“降杠杆”的趋势,允许企业破产倒闭;对于资金投向国家政策扶持领域的民企,则应当打开融资阀门,为其“输血”;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查询企业既往资金投向,了解其是否挪用了信贷资金,如果没有,则应该继续给予信贷支持。

刘先生表示,即使由国资接管破产的民企,也要避免资本的短视。“比如可以让政府背景的产业基金、同行业的国企接管破产民企,民企负责人可以继续以职业经理人身份管理企业。有些资产管理公司(AMC)想低价收购上市民企股份,或者借钱给即将破产的上市民企。但这些AMC借出的资金不是用于上市公司实业经营,而是用于控制股价,通过二级市场来最终收回成本实现收益。”刘先生指出。

但是,对于数量不算小的债务压身的民企上市公司,允许多少家破产清算也是考验监管智慧的大问题。(记者 高改芳)

编辑:
数字报

转型不成 部分民企亟待“精准滴灌”

新华网  作者:高改芳  2018-09-04

一些中小民营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正在经历严峻时刻:他们债台高筑,甚至无法卖“壳”脱身。有上市民企高管指出,资金链出现问题的民营企业迫切需要“精准滴灌”:对于没有违规经营、产业符合国家政策的,要予以融资方面的支持,开展无还本续贷;对于实业经营尚可,但被体外债务拖垮的公司,可以引入产业基金接管,让民企负责人担任职业经理人;对于在经营过程中违法违规、于产业升级并无裨益的民企,应允许其破产清算。

转型不成

一家民营上市企业的实控人杨老板已连续几个月没有睡好觉,巨额债务让他无法喘息。上半年他控制的上市公司到期银行长期贷款有3亿元左右,到期的短期贷款高达16亿元。此外,上市公司还为子公司等提供担保约20亿元,担保总额占其净资产比例超过40%。别说还本,他连银行贷款的利息都无法支付。目前他每天的工作就是与债权方商讨偿债方案。

眼下困境起因于转型。2015年市场资金充裕,杨老板瞄准了“军工”领域。除了杨老板略有专业背景外,资本的热烈追捧更强化了他向军工行业转型的决心。市场上的钱太容易拿到,从2015年下半年起,杨老板通过股权质押融资、配资、保证借款等方式大举借款。上市公司剥离传统业务,开始以军工企业自居。

融来的大笔资金,部分投资直到现在杨老板也讳莫如深,公司里更是连高管都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投资在三五年内都不会产生利润。四年后回头再看,彼时正是杨老板走向深渊的开始。

这种“体外黑洞”在很多民营上市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理论上,只要持有一家上市公司20%的股份,就能支配上市公司的现金流。而2015年开始的金融“加杠杆”,让上市公司实控人的负债率大幅攀升。除军工,风电、新材料、锂电池等领域也是这些资金的去处。

当市场出现逆转时,上市公司实控人开启滑向深渊的第二步:上市公司的“体外黑洞”需要持续的大量资金投入。此时实控人不得不采用不当交易、违规担保、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来满足体外项目的资金需求。

当上市公司实控人丧失从金融机构融资的能力时,就开始借助饮鸩止渴的高利贷:借入年化利息18%以上的资金。而老板们借钱时就不打算还了。“现在回想,一家企业走向危机,大概就是经历上面三个阶段。”杨老板说。

负债压力

杨老板公司的经历与刚泰控股有相似之处。近日,刚泰控股(600687,SH)发布的公告显示,实控人刚泰集团及一致行动人在2018年内将到期的贷款金额约14.69亿元,其中三季度内到期贷款金额约7.15亿元,四季度内到期贷款金额共计约7.54亿元,总计11笔贷款,其中银行贷款5笔,金额约5.57亿元,其他金融机构融资金额约9.12亿元。刚泰集团坦言,刚泰集团可能存在短期流动性不足的情况。

8月中国银保监会相继发布政策,强调应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要求进一步做好信贷工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等。但这些通知中,并没有给出“龙头民营企业”的具体指标,没有明确银行机构有哪些政策支持,比如不良率容忍度、资本计提、单一集中度或监管评级等实质性优惠。

有银行高管指出,4月央行等部门发布资管新规以来,有关严监管的指令都是以法规或红头文件形式下发,而放松货币的指令都是以窗口指导的形式进行,导致银行实际操作中只能从严。

“现在并没有感到民营企业融资的放松。”另一家上市民企的高管刘先生说,“在实际操作中,就是地方融资平台和国有企业更容易得到贷款。有过征信不良记录的民企,都很难再从银行借到钱。现在民营企业持股5%以上的实控人没有能力借新还旧,没有能力补仓,甚至没有能力付利息。”他说。

债务压力较大的民营上市公司不在少数。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30日,沪深两市3539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半年报。其中156家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超过80%。

这些债务缠身的公司,较多地从证券公司、股份制银行那里通过股票质押获得资金。一旦这些公司经营出现问题,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也会受影响。

刘先生指出,与债务缠身相伴而生的是民营企业投资意愿的骤然下跌。“债台高筑,无法借新还旧导致的流动性枯竭,迫使民营企业成了‘植物人’——虽然没有倒闭破产,但已无法运行。时间拖久一点,即使再给这些企业输送资金,企业也无法恢复正常运营。”

债务重组

内外交困的杨老板目前很想把自己的公司转手让给别人。但二级市场上的“壳”资源不再那么值钱。

自从2016年交易所一线监管职能加强后,对上市公司控制权转让交易问询力度加强,买卖壳交易合规门槛不断提高。

大股东、实际控制人及上市公司董监高等人员通过违规担保等方式,掏空上市公司,一直是监管部门重点监管的领域。相应地,违规担保也就成为卖壳监管的重点。

2018年因违规担保而被迫终止的卖壳案例是西藏发展。可见,即使杨老板想卖壳目前也不容易。

另一家上市民企高管刘先生建议,可以对民营企业,尤其是上市民企,进行“精准宽松”:对于有违法经营的企业,不妨趁目前“降杠杆”的趋势,允许企业破产倒闭;对于资金投向国家政策扶持领域的民企,则应当打开融资阀门,为其“输血”;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查询企业既往资金投向,了解其是否挪用了信贷资金,如果没有,则应该继续给予信贷支持。

刘先生表示,即使由国资接管破产的民企,也要避免资本的短视。“比如可以让政府背景的产业基金、同行业的国企接管破产民企,民企负责人可以继续以职业经理人身份管理企业。有些资产管理公司(AMC)想低价收购上市民企股份,或者借钱给即将破产的上市民企。但这些AMC借出的资金不是用于上市公司实业经营,而是用于控制股价,通过二级市场来最终收回成本实现收益。”刘先生指出。

但是,对于数量不算小的债务压身的民企上市公司,允许多少家破产清算也是考验监管智慧的大问题。(记者 高改芳)

编辑: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