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100只基金成功转型 保本转混基成主流

来源:人民网 作者:王明山 发表时间:2018-07-16 17:31

伴随着今年上半年监管措施的持续落地,以保本基金为主的诸多公募基金产品已纷纷完成了转型。证监会最新公示的基金变更注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14日,今年以来完成转型的基金已有100只,已申请转型但正在接受审核的基金有228只。

从转型情况来看,保本基金是今年以来基金转型的主力,今年以来有34只保本基金已成功转型,其中有26只基金均选择转型成为混合型基金。观察其背后的原因不难发现:一方面,监管层近年来一直推进打破刚性兑付,明确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另一方面,保本基金产品大爆发集中在2015年和2016年,而产品锁定期一般是两到三年,今年和明年是保本基金密集到期的两年。

100只基金变更注册

债基比重占九成

7月11日,东吴基金发布了旗下基金东吴深证100指数增强基金转型合同生效的公告,此前东吴基金召开了该基金的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大会审议并通过了该基金的转型有关事项的议案,该基金的投资目标、投资范围、投资策略、投资组合比例及基金名称也相应作出改变。公告发布当天,上述基金转型成为东吴沪深300指数的合同正式生效,原基金的基金合同自同一日起失效。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证监会最新公示的基金变更注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14日,今年以来已经有100只基金顺利完成了转型。从数量上来看,以保本基金为主的混合型基金是今年转型的主力,这些基金的规模也比较小,转型方案比较好实施。

北京一位资深基金分析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称,混合型基金在今年上半年转型的数量多,一是来自监管的要求不得不转型。二是受到市场环境不佳的压力主动转型。“目前,存量的保本基金和分级基金只有选择转型或清盘,对于基金规模较大的基金来说转型是最好的选择;而另一类基金,如打新基金、定增基金或其他主题的一些基金,在近几年的投资环境不太理想,基金规模也遭遇了较大的缩水,基金管理人变更投资策略和投资标的也是明智的选择。”

在今年选择转型的基金中,不乏一些基金规模较大的债券型基金。《证券日报》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以来实现转型的债券型基金有30只,合计规模达到1481.71亿元,占这100只基金总规模的89.54%。而债券型基金转型成为其他类型的债券型基金情况居多,如规模高达近800亿元的农银汇理金穗纯债,在今年转型成为农银汇理金穗纯债3个月定开债券。

北京一家中型公募从业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透露,相比今年上半年股市的持续低迷,债市出现了比较明显行情,部分机构资金可能通过转型“借壳”债基入市,而债基目前多数配置短期债,机构对开放期的要求也是各有不同,在此背景下,多只开放式债基已经转型成为定开债基。

临期产品面临保本压力

34只保本基金到期后转型

距离今年4月份资管新规出台已经有近3个月的时间,监管层明确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也敲定了保本基金只能走转型和清盘这两条道路。《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最后一只保本基金汇添富保鑫保本于2016年9月底成立后,市场上再无保本基金,但是在2015年和2016年成立的大量保本基金的锁定期一般都是两年或三年,这也就意味着,今年和明年是保本基金密集到期的两年。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已经有34只保本基金到期后纷纷转型,共涉及到21家基金公司。从转型方向看,混合型是保本基金转型后的最主要类别,34只保本基金中有26只基金均选择转型成为混合型基金,而在混合型基金中,灵活配置型又是一大主力,共有20只保本基金转型成为灵活配置基金。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5年和2016年成立的诸多保本基金合同中可以发现,由于担保机构承担了风险,所以保本基金的管理费相对较高。投资者即便选择最终到期保本,在近几年的投资收益也不太理想,这些保本基金的赎回费率也处在很高的水平(一般为1.5%),投资者的中期赎回行为极有可能会导致实质性的亏损,持有保本基金到期也成为了众多投资者较为一致的选择。

华南地区一位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对保本基金的转型并不看好,该基金经理近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保本基金到期后,基金持有人大多会选择赎回,因为这些投资者在当初选择购买这些产品是看重的是“保本”。此外,该基金经理还表示,目前市场上一些规模较小的保本基金,即便是转型后也是规模较小的“迷你基金”,这些基金也最终难逃清盘的命运。

编辑:
数字报

年内100只基金成功转型 保本转混基成主流

人民网  作者:王明山  2018-07-16

伴随着今年上半年监管措施的持续落地,以保本基金为主的诸多公募基金产品已纷纷完成了转型。证监会最新公示的基金变更注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14日,今年以来完成转型的基金已有100只,已申请转型但正在接受审核的基金有228只。

从转型情况来看,保本基金是今年以来基金转型的主力,今年以来有34只保本基金已成功转型,其中有26只基金均选择转型成为混合型基金。观察其背后的原因不难发现:一方面,监管层近年来一直推进打破刚性兑付,明确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另一方面,保本基金产品大爆发集中在2015年和2016年,而产品锁定期一般是两到三年,今年和明年是保本基金密集到期的两年。

100只基金变更注册

债基比重占九成

7月11日,东吴基金发布了旗下基金东吴深证100指数增强基金转型合同生效的公告,此前东吴基金召开了该基金的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大会审议并通过了该基金的转型有关事项的议案,该基金的投资目标、投资范围、投资策略、投资组合比例及基金名称也相应作出改变。公告发布当天,上述基金转型成为东吴沪深300指数的合同正式生效,原基金的基金合同自同一日起失效。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证监会最新公示的基金变更注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14日,今年以来已经有100只基金顺利完成了转型。从数量上来看,以保本基金为主的混合型基金是今年转型的主力,这些基金的规模也比较小,转型方案比较好实施。

北京一位资深基金分析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称,混合型基金在今年上半年转型的数量多,一是来自监管的要求不得不转型。二是受到市场环境不佳的压力主动转型。“目前,存量的保本基金和分级基金只有选择转型或清盘,对于基金规模较大的基金来说转型是最好的选择;而另一类基金,如打新基金、定增基金或其他主题的一些基金,在近几年的投资环境不太理想,基金规模也遭遇了较大的缩水,基金管理人变更投资策略和投资标的也是明智的选择。”

在今年选择转型的基金中,不乏一些基金规模较大的债券型基金。《证券日报》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以来实现转型的债券型基金有30只,合计规模达到1481.71亿元,占这100只基金总规模的89.54%。而债券型基金转型成为其他类型的债券型基金情况居多,如规模高达近800亿元的农银汇理金穗纯债,在今年转型成为农银汇理金穗纯债3个月定开债券。

北京一家中型公募从业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透露,相比今年上半年股市的持续低迷,债市出现了比较明显行情,部分机构资金可能通过转型“借壳”债基入市,而债基目前多数配置短期债,机构对开放期的要求也是各有不同,在此背景下,多只开放式债基已经转型成为定开债基。

临期产品面临保本压力

34只保本基金到期后转型

距离今年4月份资管新规出台已经有近3个月的时间,监管层明确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也敲定了保本基金只能走转型和清盘这两条道路。《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最后一只保本基金汇添富保鑫保本于2016年9月底成立后,市场上再无保本基金,但是在2015年和2016年成立的大量保本基金的锁定期一般都是两年或三年,这也就意味着,今年和明年是保本基金密集到期的两年。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已经有34只保本基金到期后纷纷转型,共涉及到21家基金公司。从转型方向看,混合型是保本基金转型后的最主要类别,34只保本基金中有26只基金均选择转型成为混合型基金,而在混合型基金中,灵活配置型又是一大主力,共有20只保本基金转型成为灵活配置基金。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5年和2016年成立的诸多保本基金合同中可以发现,由于担保机构承担了风险,所以保本基金的管理费相对较高。投资者即便选择最终到期保本,在近几年的投资收益也不太理想,这些保本基金的赎回费率也处在很高的水平(一般为1.5%),投资者的中期赎回行为极有可能会导致实质性的亏损,持有保本基金到期也成为了众多投资者较为一致的选择。

华南地区一位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对保本基金的转型并不看好,该基金经理近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保本基金到期后,基金持有人大多会选择赎回,因为这些投资者在当初选择购买这些产品是看重的是“保本”。此外,该基金经理还表示,目前市场上一些规模较小的保本基金,即便是转型后也是规模较小的“迷你基金”,这些基金也最终难逃清盘的命运。

编辑: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