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行业乱象烦恼多 “甜蜜事业”需消除甜蜜烦恼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徐潇 发表时间:2018-05-30 17:57

今年5月20日是联合国确定的首个“世界蜜蜂日”。中国蜂产品协会表示,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养蜂大国,目前我国蜂群总数已达到920万群,成为世界第一养蜂大国。在此基础上,2017年我国蜂蜜产量达到47万吨,蜂胶、蜂花粉、蜂蜡产量分别为600吨、5000吨、1万吨,均位列世界第一。

市场前景甜蜜蜜

据了解,蜂群总数的增加实际上受消费需求刺激,国际市场上流通的25%的蜂蜜和90%的蜂王浆都来自中国,蜂胶、蜂蜡、蜂花粉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量、出口量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中国蜂蜜产业这一“甜蜜的事业”前景广阔。

消费需求的高涨,促使我国蜂产品加工逐渐从小作坊模式转化为工厂化、标准化生产模式,市场开拓能力也明显增强。河南商城县“詹氏蜜蜂园”养蜂历史已有100多年,2004年建厂升级以后,产品逐渐从地方走向世界。类似的养蜂企业在市场上不断涌现,蜂产品花色品种和数量日益丰富。

2017年11月6日,中国蜂产品协会发布了《中国蜂蜜产业现状与发展》白皮书,数据表明,2001年国内蜂蜜消费量约14.5万吨,按当时12.76亿人口计算,人均消费蜂蜜约110克。2012年国内蜂蜜消费量达33.8万吨,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人口13.47亿人计算,人均消费量已达250克以上,10年间翻了一番。

养蜂人杨先生向记者表示,蜂蜜在中国一直作为药食两用的消费品,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保健养生意识不断增强,蜂蜜消费人群不断扩大,蜂蜜消费量不断上升。

而蜂产品的进一步细化也使蜂蜜市场不断扩大。近些年,出现了不同蜜源、不同地区分类的蜂蜜产品,此外,以蜂蜜为原料的日化用品、化妆品、酒类产品等层出不穷。这不仅丰富了市场,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行业乱象烦恼多

“甜蜜事业”虽然前景美丽,但甜蜜的烦恼也一直存在。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国已有蜂产品生产经营资格的企业1000余家,其中有一定规模的有300多家,但品牌引领能力仍然较弱,蜂产品行业内缺乏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品牌。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消费者在超市选购时颇为苦恼,“蜂蜜牌子挺多,我也不知道哪个是信得过的。”一位正在选购蜂蜜的张女士说,不论是线下超市还是电商平台,蜂蜜品牌和品种都让人眼花缭乱。2017年7月,中国蜂产品协会启动了中国蜂产品行业品牌评价工作。中国蜂产品协会负责人表示,优秀国产品牌的树立尤为重要,优秀品牌将推动中国蜂产业由数量规模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发展,也将带动更多的中国蜂产品走向世界。

“选品牌烦恼主要是因为担心市场上的蜂蜜有掺假。”一位消费者对记者说,一直有新闻报道“甜蜜的谎言”——低价蜂蜜是由人造果糖和大米为主要原料,经过生物技术发酵转化而成的一种糖浆。“那这样我们购买蜂蜜时还要具备辨别能力,确实令人烦恼。”

记者在北京多家商超走访发现,市场上销售的蜂蜜产品以瓶装为主,大部分产品并未标明成分及含量,消费者缺乏专业知识,也很难从产品的外观辨别优劣。而在电商平台上,打着“野生蜂蜜”“土蜂蜜”销售旗号的店家比比皆是,但对于蜂蜜如何比较、如何选择却各执一词。

除了消费者有烦恼,蜂产品行业发展也有不足。据了解,蜂蜜作为药补类产品,多以食用性出现,现在也在向日化用品领域延伸,出现了用于除湿去痛功效的蜜蜂酒、用于治疗腰肌劳损的蜂针疗法、用于美容养颜的蜂王胶囊、牙膏、沐浴露等琳琅满目的蜂产业衍生品。但总体而言,蜂产品的创新开发能力不足,缺乏升级转型的能力。只有进一步挖掘下游需求,才能为行业的技术发展提供助力保障。

亟待转型升级

5月20日,联合国确定的首个“世界蜜蜂日”,蜂产业的健康发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据悉,全球农产品总产量中,有35%需要蜜蜂授粉实现,世界上76%的粮食作物和84%的植物依靠蜜蜂传授花粉得以繁衍和收获,蜜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专家指出,养蜂业是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直接的蜂产品价值以外,蜜蜂还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可为农作物、果蔬等授粉的昆虫,可使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其经济价值远远超过了蜂产品本身的价值。未来,可通过跨行业、跨区域的合作和交流,推动我国蜂产业的突破创新和跨越性增长。

蜂蜜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要吸引消费者,企业自身要树立品牌意识,要以龙头企业牵引,做大规模,做强产业,带动更多的蜂农发展蜜蜂生产。要注重精深加工,加快蜂蜜及蜂胶、蜂王浆等高附加值蜂产品开发,提高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条。

中国蜂产品协会负责人认为,中国蜂产业由数量规模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过程中,一批老字号品牌正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一批年轻的优秀品牌呼之欲出,一批传统区域性品牌谋求全国范围内的拓展。培育好、引导好、推介好这些优秀品牌,是中国蜂业的共同期待。

还有部分专家认为,加快推进中国蜂业供给侧改革,推动中国蜂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都需要高度关注品牌对于产业升级的引导作用。企业要重视产学研结合、着重生产管控,切实加强品牌意识,苦练内功,为行业健康发展助力。 记者 徐潇

编辑:
数字报

蜂蜜行业乱象烦恼多 “甜蜜事业”需消除甜蜜烦恼

中国新闻网  作者:徐潇  2018-05-30

今年5月20日是联合国确定的首个“世界蜜蜂日”。中国蜂产品协会表示,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养蜂大国,目前我国蜂群总数已达到920万群,成为世界第一养蜂大国。在此基础上,2017年我国蜂蜜产量达到47万吨,蜂胶、蜂花粉、蜂蜡产量分别为600吨、5000吨、1万吨,均位列世界第一。

市场前景甜蜜蜜

据了解,蜂群总数的增加实际上受消费需求刺激,国际市场上流通的25%的蜂蜜和90%的蜂王浆都来自中国,蜂胶、蜂蜡、蜂花粉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量、出口量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中国蜂蜜产业这一“甜蜜的事业”前景广阔。

消费需求的高涨,促使我国蜂产品加工逐渐从小作坊模式转化为工厂化、标准化生产模式,市场开拓能力也明显增强。河南商城县“詹氏蜜蜂园”养蜂历史已有100多年,2004年建厂升级以后,产品逐渐从地方走向世界。类似的养蜂企业在市场上不断涌现,蜂产品花色品种和数量日益丰富。

2017年11月6日,中国蜂产品协会发布了《中国蜂蜜产业现状与发展》白皮书,数据表明,2001年国内蜂蜜消费量约14.5万吨,按当时12.76亿人口计算,人均消费蜂蜜约110克。2012年国内蜂蜜消费量达33.8万吨,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人口13.47亿人计算,人均消费量已达250克以上,10年间翻了一番。

养蜂人杨先生向记者表示,蜂蜜在中国一直作为药食两用的消费品,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保健养生意识不断增强,蜂蜜消费人群不断扩大,蜂蜜消费量不断上升。

而蜂产品的进一步细化也使蜂蜜市场不断扩大。近些年,出现了不同蜜源、不同地区分类的蜂蜜产品,此外,以蜂蜜为原料的日化用品、化妆品、酒类产品等层出不穷。这不仅丰富了市场,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行业乱象烦恼多

“甜蜜事业”虽然前景美丽,但甜蜜的烦恼也一直存在。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国已有蜂产品生产经营资格的企业1000余家,其中有一定规模的有300多家,但品牌引领能力仍然较弱,蜂产品行业内缺乏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品牌。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消费者在超市选购时颇为苦恼,“蜂蜜牌子挺多,我也不知道哪个是信得过的。”一位正在选购蜂蜜的张女士说,不论是线下超市还是电商平台,蜂蜜品牌和品种都让人眼花缭乱。2017年7月,中国蜂产品协会启动了中国蜂产品行业品牌评价工作。中国蜂产品协会负责人表示,优秀国产品牌的树立尤为重要,优秀品牌将推动中国蜂产业由数量规模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发展,也将带动更多的中国蜂产品走向世界。

“选品牌烦恼主要是因为担心市场上的蜂蜜有掺假。”一位消费者对记者说,一直有新闻报道“甜蜜的谎言”——低价蜂蜜是由人造果糖和大米为主要原料,经过生物技术发酵转化而成的一种糖浆。“那这样我们购买蜂蜜时还要具备辨别能力,确实令人烦恼。”

记者在北京多家商超走访发现,市场上销售的蜂蜜产品以瓶装为主,大部分产品并未标明成分及含量,消费者缺乏专业知识,也很难从产品的外观辨别优劣。而在电商平台上,打着“野生蜂蜜”“土蜂蜜”销售旗号的店家比比皆是,但对于蜂蜜如何比较、如何选择却各执一词。

除了消费者有烦恼,蜂产品行业发展也有不足。据了解,蜂蜜作为药补类产品,多以食用性出现,现在也在向日化用品领域延伸,出现了用于除湿去痛功效的蜜蜂酒、用于治疗腰肌劳损的蜂针疗法、用于美容养颜的蜂王胶囊、牙膏、沐浴露等琳琅满目的蜂产业衍生品。但总体而言,蜂产品的创新开发能力不足,缺乏升级转型的能力。只有进一步挖掘下游需求,才能为行业的技术发展提供助力保障。

亟待转型升级

5月20日,联合国确定的首个“世界蜜蜂日”,蜂产业的健康发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据悉,全球农产品总产量中,有35%需要蜜蜂授粉实现,世界上76%的粮食作物和84%的植物依靠蜜蜂传授花粉得以繁衍和收获,蜜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专家指出,养蜂业是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直接的蜂产品价值以外,蜜蜂还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可为农作物、果蔬等授粉的昆虫,可使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其经济价值远远超过了蜂产品本身的价值。未来,可通过跨行业、跨区域的合作和交流,推动我国蜂产业的突破创新和跨越性增长。

蜂蜜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要吸引消费者,企业自身要树立品牌意识,要以龙头企业牵引,做大规模,做强产业,带动更多的蜂农发展蜜蜂生产。要注重精深加工,加快蜂蜜及蜂胶、蜂王浆等高附加值蜂产品开发,提高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条。

中国蜂产品协会负责人认为,中国蜂产业由数量规模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过程中,一批老字号品牌正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一批年轻的优秀品牌呼之欲出,一批传统区域性品牌谋求全国范围内的拓展。培育好、引导好、推介好这些优秀品牌,是中国蜂业的共同期待。

还有部分专家认为,加快推进中国蜂业供给侧改革,推动中国蜂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都需要高度关注品牌对于产业升级的引导作用。企业要重视产学研结合、着重生产管控,切实加强品牌意识,苦练内功,为行业健康发展助力。 记者 徐潇

编辑: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