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生产资质“终身制” 34家车企面临退市
羊城晚报记者 张爱丽
在相关政府部门监管大棒的搅动下,一些“僵尸车企”被打回原形。近日,中机车辆技术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机中心”)发布“关于拟暂停部分企业《公告》的通知”,包括东风(十堰)特种商用车、上海中集、连云港五洲、重汽福建专用车、中环动力(北京)重型汽车有限公司在内的34家车企(含摩托车企业)未申请准入条件考核或考核不合格。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自汽车行业建立落后企业退出机制后,第2批特别公示的企业,也意味着这34家企业或将退出中国市场。
换个壳再战江湖的时代已过
根据中机中心的解释,这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特别公示车辆生产企业的第2批名单,总计92家汽车企业,经过两年的整改期后,58家企业通过考核。特别公示期满后,这34家企业如果仍未申请准入条件考核或考核不合格,企业名单将上报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就是说,工业和信息化部很可能会强制撤销这些汽车企业的生产资质。
根据通知,上述34家未达标企业中,有客车企业4家、摩托车企业9家、特种车及其他组别4家,以及专用车和改装厂组别17家。其中,不乏一些较为知名的企业。例如:东风(十堰)特种商用车产品覆盖全系列重、中、轻、微型载货车、专用车、特种车、客车以及汽车动力零部件。
据了解,工信部的这份《特别公示车辆生产企业(第2批)公告》发布于2015年12月。此后的3个月,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发布《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第281批)》目录,直接撤销13家乘用车企业的生产资质。这份名单包括双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庆铃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江淮安驰汽车有限公司等,都已于2017年1月1日起停止了销售乘用车。
这也再次表明,这些经营情况不好、生产甚至断断续续的“僵尸车企”,需要直接告别市场,没有办法通过重组、并购等方式卖个好价格,换个壳再战江湖。这对于汽车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是个利好。
汽车兼并重组浪潮再次到来
事实上,早在2012年7月工信部就发布了建立汽车行业退出机制的通知,对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汽车企业、摩托车生产企业实行为期两年的特别公示管理,公示期满后,如果还达不到合格要求的企业就要退市。
2013年,工信部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首批48家“劝退”车企名单。在这份《特别公示车辆生产企业(第1批)公告》中,包括兰州宇通、云南美的客车、吉林通田、哈尔滨客车厂等。其中,2003年9月成立的兰州宇通原本隶属于宇通集团,后来卖给郑州宇通,郑州宇通也无心加大投入,而后,兰州市政府拟盘活兰州宇通资产与青年汽车公司合作生产大型客车,最终也不了了之;吉林通田汽车厂的前身是吉利江北机械厂,在20世纪80年代初曾是国家定点生产汽车的12家基地之一,以生产奥拓车出名,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的哥哥李胥宾和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都曾试图重组吉林通田,然而,均以失败告终。之后,力帆汽车、钱江摩托和江北机械制造公司又准备共同投资吉林通田汽车,依然没有任何成果。最终,经过两年整顿期之后,有14家车企被暂停车辆生产资质、有12家企业提出准入条件考核申请,并通过考核,恢复受理其新产品申报。
对于建立汽车行业的退出机制,工信部部长苗圩曾指出,此举就是要打破汽车生产企业资质的终身制,建立起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督促落后的企业加大技术改造与转型升级,同时,也可以通过兼并重组来不断提高汽车整车企业的生产集中度。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汽车产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汽车企业未来五年将迎来兼并重组的高潮。“从世界汽车工业的角度看,中国汽车工业的产业集中度还远远没有到合理范围。”业内人士表示,在世界范围内,其他发达国家汽车企业产业集中度较高,比如美国车企只有两到三家,日本是五到六家,韩国基本就是两家。和中国汽车市场相比,国内汽车市场能够容纳十家左右车企生存,但现在国内的整车生产企业多达180多家,按集团口径统计,也有近80家之多,因此说真正的汽车大的重组和兼并还没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