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强监管生存法则:补备案忙自查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王晗 发表时间:2018-03-08 15:13

监管机构构建的“7+2”私募自律体系,使去年整个私募行业得到全方位规范。步入2018年,行业监管再度升级,刚刚开年,私募业就启动了一轮大范围自查行动。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包括山西、江苏、江西、上海等13地证监局宣布开启私募自查,其中,9地公布了抽查对象。此外,基金业协会还督促成立了多年未办理备案的产品合规备案,否则按不合规处置。对于各类违规现象,年初以来,多地证监局也是毫不手软地开出罚单。

自查风暴来袭

继2017年各地证监局对私募基金行业开展核查后,新一轮稽查风暴再度席卷全国。目前2018年私募基金专项检查工作已正式启动,已有9地证监局先后发布抽查名单,涉及私募机构83家。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包括山西、江苏、江西、上海等13地证监局宣布开启下辖私募自查。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被抽中的83家私募基金里,上海地区有40家,江苏有12家,陕西有10家,四川地区为8家。私募排排网合规部总监温志飞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此次地方证监局对辖区内私募摸排主要是对《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又称“新八条”)的落实,这并不是个别地区的自查行为,北京、深圳等私募机构中的地区也免不了一轮清洗,私募业务自查已渐成常态。

从近期监管向辖区内私募机构下发的《关于开展2018年私募基金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中不难看出,此次摸排重点主要包括三类私募,如涉及集团化、跨辖区和兼营类金融业务的私募机构;管理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私募机构以及其他存在问题风险线索的私募机构。

盈码基金研究员徐丽向北京商报记者解释道,纳入监管考量的检查重点都是一些监管有难度且容易出现问题的私募机构类型,这些基金在展业时容易出现关联交易、利益输送、信披披露、业务隔离、“资金池”业务、保本保收益、杠杆运用等方面的问题。

拖沓备案遭严惩

2018年开年私募摸底排查稽核过程中,私募业务是否按合规备案也成为自查“重头戏”。私募机构登记备案收紧后,大量机构和产品阻拦在准入门槛外,为了合规展业,私募机构积极填补备案材料,基金业协会备案数据猛增。

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2017年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综述及12月私募基金登记备案月报》显示,截至2017年底,已备案私募基金66418只,同比增长42.82%。其中,自“资产管理业务综合报送平台”上线以来,协会在新系统备案私募基金21516只,平均办理时间为5.79个工作日,平均退回补正次数1.46次。

以基金产品成立时间到备案时间相差超过30天属于补备案情形进行统计,据尽调宝数据,近一年时间里,除2018年2月或受到春节假期的影响有所下降之外,私募机构补备案数量呈现出波动式上行趋势。数据显示,自2017年11月,私募基金补备案的产品数量增至超300只后,持续维持在月均超300只的补备案记录,并于今年1月以384只补备案产品数量达到顶峰。

值得一提的是,补备案的私募产品中不乏超龄“老基金”,其中超龄3000天以上的产品为3只,最大“年龄”的基金产品是3626天,成立于2007年5月11日,于2017年4月14日备案成功。超期2000天、1000天备案的私募基金分别有16只、62只。

私募机构紧急补送备案资料的同时,部分机构因拖沓备案吃到监管罚单,如2月24日,江苏证监局公布对南京中乾融投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罚单,处罚原因是该私募机构募集产品未按规定办理基金备案。据悉,中乾融投2015年11月19日募集设立契约型投资基金,规模5760万元,投资人数21人。但募集完毕,中乾融投一直未根据基金业协会的规定办理基金备案手续。

据悉,仍在运作的私募产品必须合规备案。无论成立时间长短,按照相关规定,肯定是要到协会完成相关备案的,否则就是不合规。

11家违规机构吃罚单

今年以来,证监会对私募市场违规行为执法力度依然延续高压态势,对私募基金违规案件的打击力度明显加大,除了南京中乾融投股权投资基金外,大批触碰监管红线的私募机构现出原形。

据北京商报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已经有江苏、浙江、广西、青岛、深圳、厦门、北京在内7地证监局对辖区内的11家私募基金公司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罚,累计罚单共11张。

从主要违规事实方面看,违规行为有“未将产品信息及时向投资者披露”、“展业时未对投资者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进行评估”、“公司登记备案信息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等。

从处罚措施来看,根据违规事实严厉程度,监管开出警示函、注销私募基金登记或罚款的行政处罚,如,2月27日,江苏证监局发布行政监管措施公告显示,江苏中杏艺禾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在被协会撤销旗下产品中杏资本-鑫洪1号邮币基金备案后,仍继续进行投资运作,且未及时向投资者信披,江苏证监局对其采取出具警示函的处罚措施,并责令该公司整改。

对于山东中城银信违规挪用基金财产的行为,1月3日,青岛证监局责令山东中城银信进行改正,给予警告并处3万元罚款。此外,北京炳隆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广西世纪红榕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因“备案信息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被协会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严监管仍为主基调

2016年证监会和基金业协会出台一系列监管新规,构建出“7+2”的自律体系,从募集、登记备案、信息披露、从事投顾、托管、外包业务等各方面对私募行业进行了全方位监管。经历了两年时间“洗礼”,市场对政策新规逐渐消化,私募机构野蛮生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总体来看,私募行业阳光化管理仍将是贯穿全年的“主线任务”,严监管成为未来私募行业主旋律。

伴随行业规范化的同时,我国私募基金行业飞速发展。截至今年1月末,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达到11.76万亿元,成为大资管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不过高速发展背后,公开宣传、变相募集、投资运作不规范、利益输送、违法挪用基金资产等乱象屡禁不止,私募行业阳光化管理的呼声越发高涨,对私募行业乱象整治被提上日程。

监管对于迟迟没有展业的空壳私募予以注销处置,截至今年2月8日,基金业协会累计将19批326家机构列入失联公告名单,其中有92家机构已被注销登记;有9家机构已自行申请注销登记。“私募机构野蛮生长时代,很多人都是抱着尝试的心态去设立公司,但是并没有搭建投研团队,也没有开展任何投资项目,最终沦为空壳私募,占用社会资源,未来私募机构还将加速洗牌,没有合格资质、未展业的私募机构终将被淘汰,最终像信托公司一样在市场上形成固定的规模数量。”一私募人士表示。

对于未来监管对私募机构的监管趋势,徐丽称。私募行业监管大概率还是趋严,朝着更加完善、全面的方向发展。“虽然我国私募行业的监管政策和自律管理办法在过去2-3年间在不断出台,但政策的逐步消化、补充和成效的全面体现还需要时间,目前看来仍未达到体系完善的阶段。”徐丽坦言。 记者 王晗

编辑:
数字报

私募强监管生存法则:补备案忙自查

中国经济网  作者:王晗  2018-03-08

监管机构构建的“7+2”私募自律体系,使去年整个私募行业得到全方位规范。步入2018年,行业监管再度升级,刚刚开年,私募业就启动了一轮大范围自查行动。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包括山西、江苏、江西、上海等13地证监局宣布开启私募自查,其中,9地公布了抽查对象。此外,基金业协会还督促成立了多年未办理备案的产品合规备案,否则按不合规处置。对于各类违规现象,年初以来,多地证监局也是毫不手软地开出罚单。

自查风暴来袭

继2017年各地证监局对私募基金行业开展核查后,新一轮稽查风暴再度席卷全国。目前2018年私募基金专项检查工作已正式启动,已有9地证监局先后发布抽查名单,涉及私募机构83家。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包括山西、江苏、江西、上海等13地证监局宣布开启下辖私募自查。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被抽中的83家私募基金里,上海地区有40家,江苏有12家,陕西有10家,四川地区为8家。私募排排网合规部总监温志飞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此次地方证监局对辖区内私募摸排主要是对《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又称“新八条”)的落实,这并不是个别地区的自查行为,北京、深圳等私募机构中的地区也免不了一轮清洗,私募业务自查已渐成常态。

从近期监管向辖区内私募机构下发的《关于开展2018年私募基金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中不难看出,此次摸排重点主要包括三类私募,如涉及集团化、跨辖区和兼营类金融业务的私募机构;管理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私募机构以及其他存在问题风险线索的私募机构。

盈码基金研究员徐丽向北京商报记者解释道,纳入监管考量的检查重点都是一些监管有难度且容易出现问题的私募机构类型,这些基金在展业时容易出现关联交易、利益输送、信披披露、业务隔离、“资金池”业务、保本保收益、杠杆运用等方面的问题。

拖沓备案遭严惩

2018年开年私募摸底排查稽核过程中,私募业务是否按合规备案也成为自查“重头戏”。私募机构登记备案收紧后,大量机构和产品阻拦在准入门槛外,为了合规展业,私募机构积极填补备案材料,基金业协会备案数据猛增。

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2017年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综述及12月私募基金登记备案月报》显示,截至2017年底,已备案私募基金66418只,同比增长42.82%。其中,自“资产管理业务综合报送平台”上线以来,协会在新系统备案私募基金21516只,平均办理时间为5.79个工作日,平均退回补正次数1.46次。

以基金产品成立时间到备案时间相差超过30天属于补备案情形进行统计,据尽调宝数据,近一年时间里,除2018年2月或受到春节假期的影响有所下降之外,私募机构补备案数量呈现出波动式上行趋势。数据显示,自2017年11月,私募基金补备案的产品数量增至超300只后,持续维持在月均超300只的补备案记录,并于今年1月以384只补备案产品数量达到顶峰。

值得一提的是,补备案的私募产品中不乏超龄“老基金”,其中超龄3000天以上的产品为3只,最大“年龄”的基金产品是3626天,成立于2007年5月11日,于2017年4月14日备案成功。超期2000天、1000天备案的私募基金分别有16只、62只。

私募机构紧急补送备案资料的同时,部分机构因拖沓备案吃到监管罚单,如2月24日,江苏证监局公布对南京中乾融投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罚单,处罚原因是该私募机构募集产品未按规定办理基金备案。据悉,中乾融投2015年11月19日募集设立契约型投资基金,规模5760万元,投资人数21人。但募集完毕,中乾融投一直未根据基金业协会的规定办理基金备案手续。

据悉,仍在运作的私募产品必须合规备案。无论成立时间长短,按照相关规定,肯定是要到协会完成相关备案的,否则就是不合规。

11家违规机构吃罚单

今年以来,证监会对私募市场违规行为执法力度依然延续高压态势,对私募基金违规案件的打击力度明显加大,除了南京中乾融投股权投资基金外,大批触碰监管红线的私募机构现出原形。

据北京商报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已经有江苏、浙江、广西、青岛、深圳、厦门、北京在内7地证监局对辖区内的11家私募基金公司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罚,累计罚单共11张。

从主要违规事实方面看,违规行为有“未将产品信息及时向投资者披露”、“展业时未对投资者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进行评估”、“公司登记备案信息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等。

从处罚措施来看,根据违规事实严厉程度,监管开出警示函、注销私募基金登记或罚款的行政处罚,如,2月27日,江苏证监局发布行政监管措施公告显示,江苏中杏艺禾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在被协会撤销旗下产品中杏资本-鑫洪1号邮币基金备案后,仍继续进行投资运作,且未及时向投资者信披,江苏证监局对其采取出具警示函的处罚措施,并责令该公司整改。

对于山东中城银信违规挪用基金财产的行为,1月3日,青岛证监局责令山东中城银信进行改正,给予警告并处3万元罚款。此外,北京炳隆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广西世纪红榕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因“备案信息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被协会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严监管仍为主基调

2016年证监会和基金业协会出台一系列监管新规,构建出“7+2”的自律体系,从募集、登记备案、信息披露、从事投顾、托管、外包业务等各方面对私募行业进行了全方位监管。经历了两年时间“洗礼”,市场对政策新规逐渐消化,私募机构野蛮生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总体来看,私募行业阳光化管理仍将是贯穿全年的“主线任务”,严监管成为未来私募行业主旋律。

伴随行业规范化的同时,我国私募基金行业飞速发展。截至今年1月末,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达到11.76万亿元,成为大资管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不过高速发展背后,公开宣传、变相募集、投资运作不规范、利益输送、违法挪用基金资产等乱象屡禁不止,私募行业阳光化管理的呼声越发高涨,对私募行业乱象整治被提上日程。

监管对于迟迟没有展业的空壳私募予以注销处置,截至今年2月8日,基金业协会累计将19批326家机构列入失联公告名单,其中有92家机构已被注销登记;有9家机构已自行申请注销登记。“私募机构野蛮生长时代,很多人都是抱着尝试的心态去设立公司,但是并没有搭建投研团队,也没有开展任何投资项目,最终沦为空壳私募,占用社会资源,未来私募机构还将加速洗牌,没有合格资质、未展业的私募机构终将被淘汰,最终像信托公司一样在市场上形成固定的规模数量。”一私募人士表示。

对于未来监管对私募机构的监管趋势,徐丽称。私募行业监管大概率还是趋严,朝着更加完善、全面的方向发展。“虽然我国私募行业的监管政策和自律管理办法在过去2-3年间在不断出台,但政策的逐步消化、补充和成效的全面体现还需要时间,目前看来仍未达到体系完善的阶段。”徐丽坦言。 记者 王晗

编辑: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