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家银行不良率下行 资产质量存改善可能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程维妙 发表时间:2018-02-08 17:25

早些年由于利率市场化、存贷比息差缩小等带来的环境变化,银行资产规模扩张已开始减速,在2017年的强监管共振下,这一趋势更为明显。截至2月6日,除惯常压轴的五大国有行和几家老牌上市银行外,有16家A股上市银行已经披露2017年业绩快报,其中13家银行总资产增速较2016年放缓,中信银行出现负增长。另外在银行风控的全面升级下,15家银行不良率呈现下降,仅浦发银行上升。业内人士认为,2018年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增速可能会有所回升,但幅度不会太大,资产质量有进一步改善的可能。

资本扩张集体减速

根据已披露的银行数据,4家股份制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和中信银行2017年资产总额同比增速分别为5.48%、5.88%、4.74%和-4.27%,其中兴业银行以6.42万亿元的总资产规模继续力压昔日坐在股份制银行首位的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则继续调整业务增速,主动“缩表”。

7家城商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杭州银行、贵阳银行及A股上市“新秀”成都银行,2017年资产总额增速多数呈现两位数上涨,其中成都银行增幅达20.39%;5家农商行,常熟农商行、无锡农商行、江阴农商行、张家港农商行和吴江农商行的资产总额增速也普遍上两位数,只有江阴农商行增幅低于10%,为4.74%。资产总额增长最快的是贵阳银行,增速达24.65%。

不过,北京商报记者对比这16家银行2016年业绩后发现,只有3家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速在2017年出现提升,分别为吴江农商行、张家港农商行和无锡农商行,增加幅度在4个百分点上下。另外13家银行的资本扩张速度有所放缓,多数放缓幅度在3-12个百分点。贵阳银行下降幅度最大,该行资产总额同比增速由2016年的56.28%锐减至24.65%,下降幅度超过30个百分点,南京银行、上海银行的增幅分别下降了24.9个百分点和18.15个百分点。

各家银行披露的数据与银监会统计的行业整体数据也颇为吻合。据银监会近日发布的银行业监管统计指标月度情况表(2017年)显示,银行业金融机构2017年12月底境内总资产245.78万亿元,同比增长8.6%,而2017年一季度时,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同比增速还超过14%。

银行业金融机构中,股份制银行总资产增速下降最为明显,12月的同比增速仅为3.1%,总负债增速也降至2.4%,这两项指标年初时的最高增速还达到15%左右。城商行总资产和总负债的月度同比增速也从年初的23%以上降至12%左右;农村金融机构的扩张增速降幅约6个百分点,大型商业银行、其他类金融机构的降幅相对不多,分别在2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上下。

“预计2018年银行总资产规模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不过增速或将回落到10%以内。”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分析称,消费增长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等因素,将推动非金融部门的贷款需求增长,这是支撑银行业规模能够保持较快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更多的银行也逐步摒弃“规模依赖”和“速度情结”,迈向轻资产、轻资本、轻成本发展。对于股份制银行,他认为资产增速可能会从目前低位回升,但幅度不会太大。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所杨荣团队还指出,大规模的银行缩表概率不大,资管新规在短时间内难有重大影响,应收款项类投资短期内不会快速下降,同时由于同业业务资产在2017年已大幅降低,多家银行已调整到位,2018年银行大量减少同业业务的概率较低。

业绩稳定增长

在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方面,数据显示,兴业银行、南京银行、上海银行和张家港农商行2017年营业收入均现负增长,同比降幅分别为10.81%、6.74%、3.72%和0.66%。早前就曾有业内人士指出,2017年中小银行会更多地面临营收下滑、存款流失和强监管下同业业务收缩的压力,而存款和同业负债恰是商业银行经营资金的主要来源。

不过从净利润表现来看,中小银行的成绩则较为亮眼。16家披露了业绩快报的银行中,有11家银行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增速达两位数,三甲是成都银行、贵阳银行和常熟农商行,净利润增速分别达到51.69%、23.97%和21.71%。16家银行2017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总额为2880.99亿元。

银行长期以来稳定且超出其他企业的赚钱能力,也受到资本市场上资金的青睐和追逐。2018年伊始,银行股频频领涨两市。首创证券研发部总经理王剑辉对此分析称,银行股通常是在市场调整比较突然或者幅度较大时会表现得相对较好,由于低估值和战略性的市场地位,使得资金在出现较大波动时会把银行作为相对安全的板块来持有。

对于2018年上市银行的盈利增长,不少业内人士都持看好态度,主要是银行收入结构进一步改善,盈利来源日趋多元化,非息收入占比不断提升。同时受金融去杠杆及监管趋严等因素影响,流动性相对紧张,利率中枢有望上移,利好银行息差收入。

但监管政策同样可能给银行带来不利的经营环境变化。王剑辉指出,此前银行重要盈利来源来自于表外业务和通道业务,这些都是2017年监管重点整治的领域,所以在这方面银行不能指望它继续支撑主要盈利,面临调整和改变。“要看银行在较短时间内能否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或者在新的控制风险方面得到更大的突破,使市场对银行盈利有更为清晰的预期。”王建辉表示。

资产质量明显改善

风险控制也是影响商业银行盈利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不良贷款会侵蚀到银行净利润。从16家银行业绩快报来看,银行的资产质量保卫战还在持续。

北京商报记者统计,在16家公布业绩快报的上市银行中,15家银行2017年末不良资产率较年初实现下降,降幅在0.01-0.52个百分点不等,总体处于0.86%-2.39%水平。不良率最高的仍是江阴农商行,为2.39%,最低的是宁波银行,为0.82%;降幅最大的是成都银行。而惟一一家不良率上升的是浦发银行,该行2017年末不良率为2.14%,比年初上升了0.25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经济周期的一个风向标,稍早前的几年,因宏观经济下行,银行坏账一度加速暴露,在2016年时还曾有多位银行行长感叹银行正面临股改后最严峻的坏账压力。不过,同样是在2017年去杠杆等政策的强力执行下,很多潜在的金融风险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消化。

华泰证券金融业沈娟研究团队表示,银行监管组合拳打向了三大领域:对于信贷业务,加快解决不良贷款,减少资产腾挪;对于银行交叉金融业务,要使跨行业、跨市场资金流动始终能够“看得见、管得了、控得住”;对于非银机构交叉金融业务,提高了银行委外业务内部管理和规范操作要求。

王剑辉指出,“由于前期调整结构、整理过剩产能,使市场对坏账呈现出较高预期,随着未来两年经济周期的企稳,预期也会逐步改善。”

董希淼也表示,宏观经济复苏迹象显现,实体经济基本面得以修复,推动银行资产质量趋于稳定,整体上将延续不良贷款余额上升、不良贷款率下降的“一升一降”趋势。不良贷款爆发的高峰已经过去,但对部分区域和行业仍需重点关注。 记者 程维妙

编辑:
数字报

15家银行不良率下行 资产质量存改善可能

中国经济网  作者:程维妙  2018-02-08

早些年由于利率市场化、存贷比息差缩小等带来的环境变化,银行资产规模扩张已开始减速,在2017年的强监管共振下,这一趋势更为明显。截至2月6日,除惯常压轴的五大国有行和几家老牌上市银行外,有16家A股上市银行已经披露2017年业绩快报,其中13家银行总资产增速较2016年放缓,中信银行出现负增长。另外在银行风控的全面升级下,15家银行不良率呈现下降,仅浦发银行上升。业内人士认为,2018年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增速可能会有所回升,但幅度不会太大,资产质量有进一步改善的可能。

资本扩张集体减速

根据已披露的银行数据,4家股份制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和中信银行2017年资产总额同比增速分别为5.48%、5.88%、4.74%和-4.27%,其中兴业银行以6.42万亿元的总资产规模继续力压昔日坐在股份制银行首位的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则继续调整业务增速,主动“缩表”。

7家城商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杭州银行、贵阳银行及A股上市“新秀”成都银行,2017年资产总额增速多数呈现两位数上涨,其中成都银行增幅达20.39%;5家农商行,常熟农商行、无锡农商行、江阴农商行、张家港农商行和吴江农商行的资产总额增速也普遍上两位数,只有江阴农商行增幅低于10%,为4.74%。资产总额增长最快的是贵阳银行,增速达24.65%。

不过,北京商报记者对比这16家银行2016年业绩后发现,只有3家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速在2017年出现提升,分别为吴江农商行、张家港农商行和无锡农商行,增加幅度在4个百分点上下。另外13家银行的资本扩张速度有所放缓,多数放缓幅度在3-12个百分点。贵阳银行下降幅度最大,该行资产总额同比增速由2016年的56.28%锐减至24.65%,下降幅度超过30个百分点,南京银行、上海银行的增幅分别下降了24.9个百分点和18.15个百分点。

各家银行披露的数据与银监会统计的行业整体数据也颇为吻合。据银监会近日发布的银行业监管统计指标月度情况表(2017年)显示,银行业金融机构2017年12月底境内总资产245.78万亿元,同比增长8.6%,而2017年一季度时,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同比增速还超过14%。

银行业金融机构中,股份制银行总资产增速下降最为明显,12月的同比增速仅为3.1%,总负债增速也降至2.4%,这两项指标年初时的最高增速还达到15%左右。城商行总资产和总负债的月度同比增速也从年初的23%以上降至12%左右;农村金融机构的扩张增速降幅约6个百分点,大型商业银行、其他类金融机构的降幅相对不多,分别在2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上下。

“预计2018年银行总资产规模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不过增速或将回落到10%以内。”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分析称,消费增长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等因素,将推动非金融部门的贷款需求增长,这是支撑银行业规模能够保持较快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更多的银行也逐步摒弃“规模依赖”和“速度情结”,迈向轻资产、轻资本、轻成本发展。对于股份制银行,他认为资产增速可能会从目前低位回升,但幅度不会太大。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所杨荣团队还指出,大规模的银行缩表概率不大,资管新规在短时间内难有重大影响,应收款项类投资短期内不会快速下降,同时由于同业业务资产在2017年已大幅降低,多家银行已调整到位,2018年银行大量减少同业业务的概率较低。

业绩稳定增长

在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方面,数据显示,兴业银行、南京银行、上海银行和张家港农商行2017年营业收入均现负增长,同比降幅分别为10.81%、6.74%、3.72%和0.66%。早前就曾有业内人士指出,2017年中小银行会更多地面临营收下滑、存款流失和强监管下同业业务收缩的压力,而存款和同业负债恰是商业银行经营资金的主要来源。

不过从净利润表现来看,中小银行的成绩则较为亮眼。16家披露了业绩快报的银行中,有11家银行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增速达两位数,三甲是成都银行、贵阳银行和常熟农商行,净利润增速分别达到51.69%、23.97%和21.71%。16家银行2017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总额为2880.99亿元。

银行长期以来稳定且超出其他企业的赚钱能力,也受到资本市场上资金的青睐和追逐。2018年伊始,银行股频频领涨两市。首创证券研发部总经理王剑辉对此分析称,银行股通常是在市场调整比较突然或者幅度较大时会表现得相对较好,由于低估值和战略性的市场地位,使得资金在出现较大波动时会把银行作为相对安全的板块来持有。

对于2018年上市银行的盈利增长,不少业内人士都持看好态度,主要是银行收入结构进一步改善,盈利来源日趋多元化,非息收入占比不断提升。同时受金融去杠杆及监管趋严等因素影响,流动性相对紧张,利率中枢有望上移,利好银行息差收入。

但监管政策同样可能给银行带来不利的经营环境变化。王剑辉指出,此前银行重要盈利来源来自于表外业务和通道业务,这些都是2017年监管重点整治的领域,所以在这方面银行不能指望它继续支撑主要盈利,面临调整和改变。“要看银行在较短时间内能否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或者在新的控制风险方面得到更大的突破,使市场对银行盈利有更为清晰的预期。”王建辉表示。

资产质量明显改善

风险控制也是影响商业银行盈利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不良贷款会侵蚀到银行净利润。从16家银行业绩快报来看,银行的资产质量保卫战还在持续。

北京商报记者统计,在16家公布业绩快报的上市银行中,15家银行2017年末不良资产率较年初实现下降,降幅在0.01-0.52个百分点不等,总体处于0.86%-2.39%水平。不良率最高的仍是江阴农商行,为2.39%,最低的是宁波银行,为0.82%;降幅最大的是成都银行。而惟一一家不良率上升的是浦发银行,该行2017年末不良率为2.14%,比年初上升了0.25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经济周期的一个风向标,稍早前的几年,因宏观经济下行,银行坏账一度加速暴露,在2016年时还曾有多位银行行长感叹银行正面临股改后最严峻的坏账压力。不过,同样是在2017年去杠杆等政策的强力执行下,很多潜在的金融风险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消化。

华泰证券金融业沈娟研究团队表示,银行监管组合拳打向了三大领域:对于信贷业务,加快解决不良贷款,减少资产腾挪;对于银行交叉金融业务,要使跨行业、跨市场资金流动始终能够“看得见、管得了、控得住”;对于非银机构交叉金融业务,提高了银行委外业务内部管理和规范操作要求。

王剑辉指出,“由于前期调整结构、整理过剩产能,使市场对坏账呈现出较高预期,随着未来两年经济周期的企稳,预期也会逐步改善。”

董希淼也表示,宏观经济复苏迹象显现,实体经济基本面得以修复,推动银行资产质量趋于稳定,整体上将延续不良贷款余额上升、不良贷款率下降的“一升一降”趋势。不良贷款爆发的高峰已经过去,但对部分区域和行业仍需重点关注。 记者 程维妙

编辑: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