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风险频发 打破“刚兑”日就是投资人离开信托时

来源:人民网 作者:闫晶滢 发表时间:2018-02-02 17:44

“终于松了一口气,这几个月过得太煎熬了。”在手机银行提示音响起之后,张先生急忙在第一时间查看手机,发现已经“迟到”了近一个月的信托资金本息终于到账。

张先生的经历应不是孤例,今年以来,不断有信托产品因融资方无力还款而延期的新闻曝出,最终虽然多数项目仍会兑付,但对于投资人来讲,等待兑付的过程并不轻松。

不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资管新规明确要求打破资管产品刚性兑付的背景下,很多投资人对待信托产品的心态也产生了变化。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曾多次有投资人表示对信托“刚兑”的看重,“现在银行随存随取的收益都在4%以上,信托如果都打破刚兑,没人会为那点收益冒本金损失的风险”。

对于此,有信托观察人士表示,在打破“刚性兑付”的大环境下,部分投资者的流失可能是包括信托在内的金融机构都需要付出的代价,要经历转型的阵痛期,需要适应一段时间。但长期来说,在统一监管规则的情况下,各家机构将进入真正的市场化竞争,到最后强调的就是主动管理能力。哪家公司投资项目违约率低、风控能力强、回收率高,哪家公司就将赢得市场。“对于监管部门力图打破刚兑的承诺来说,投资者观念的转变或许更为重要。”

等待兑付的两个月

已过天命之年的张先生自诩是一名颇为资深的投资者,自上世纪末就已参与股票市场交易,在股市、债市、基金市场均“战果颇丰”。与其他同龄的投资者略为不同的是,他对金融市场上的“新玩意”的接受度相当高,对P2P理财、比特币等都曾有过投资,“说这么多,我是想证明我并不是那种被理财经理‘忽悠’几句就盲目投资的人,但即使经过大风大浪的人,也难免在小河沟里翻船。”张先生苦笑着对记者表示。

2016年中,经理财经理介绍,张先生选购了一款名为“金鹤140”的信托产品,产品期限为18个月。在签订合同、打款等一系列手续完成之后,项目顺利成立,半年一次的利息也按期进入账户,张先生便没再对产品过多关注。

“当时觉得项目整体安全性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增信措施方面,同时有上市公司的股权质押和融资方的股权质押,又有法人代表的担保。”作为具有近二十年炒股经验的老股民,张先生对项目涉及的增信措施十分看重,“当时上市公司的股价还在十三四块的水平,3000万股的质押就超过4亿元。”

张先生开始为项目兑付着急,是在2017年的11月份,距离项目结束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彼时,上市公司发布多起融资方所持股份被司法冻结、新增诉讼等公告,经验告诉张先生,融资方的资金流动性恐怕出现了问题。随后,2017年12月份,信托公司官网挂出一份《关于金鹤140号信托计划相关事项的公告》,对项目融资方情况进行说明:在融资方相关诉讼公布后,中江信托紧急派人前去企业核实情况,并要求企业提前偿还信托计划。目前公司仍在与企业做沟通工作,要求其按照信托贷款合同偿还信托本息。

在得知消息后,张先生迅速与理财经理沟通,得到的消息却并不比中江信托发布的公告内容多,只是安慰让他不要着急,称公司正在处理。而在张先生持续跟踪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后,内心不安的情绪更是不断增加。

事实上,进入1月初,投资者们的神经持续进入紧绷状态,多位投资者自发成立了线上维权群,持续关注项目动态。相关信托经理表示会对项目进行刚兑,但承诺的日期自“1月中旬”到“月底前”,一再延迟更让投资人不安。不过,昨日资金本息的陆续到位,成功地维持了投资者对信托产品的信心。“不管怎么说,现在资金到位了,我们也就放心了。近期市场违约的情况比较多,信托公司还是比较敢于担当的。”某投资者表示。

打破刚兑“解绑”信托

经这么一折腾,信托投资者们对今后是否继续投资信托仍存疑虑。

一方面,信托项目违约频发,而另一方面,投资人担心,资管新规明确提出打破刚性兑付,将为信托公司今后拒绝兑付提供支持。

事实上,近期以来市场上逾期兑付的情况时有发生,但大多实现了项目的本息兑付,“刚性兑付”的神话一直未被打破。而由于信托产品的私募性质,部分产品即使存在短期的逾期,在信托公司的协调甚至提前自行予以兑付的情况下,其逾期情况并未得到曝光。而在“资管新规”落地之后,刚性兑付将一去不复返。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曾多次有投资人表示对信托刚兑的看重,“现在银行随存随取的收益都在4%以上,信托如果都打破刚兑,没人会为那点收益冒本金损失的风险”、“如果不能保证刚兑,以后绝不会购买信托产品”。

对于此,有信托观察人士表示,打破刚性兑付,包括信托在内的金融机构都需要付出的代价,要经历转型的阵痛期,需要适应一段时间。但长期来说对信托公司来说,有利于行业回归市场化竞争。“举例而言,国债应该是真正的无风险对标,而在投资者心中,信托产品的收益率远高于国债,但流动性也高于国债,加之‘刚兑’,安全性也有保证,这其实是不正常的。难倒信托公司的信用比国家还好?”该信托观察人士指出,对于监管力图打破刚兑的承诺来说,投资者观念的转变或许更为重要。

事实上,刚性兑付对机构本身也是较为沉重的负担。就张先生所投资的这款项目来看,记者辗转得知,其兑付资金可能来自两个方面:一种是部分通过在信托业保障基金借款先行兑付,另外一种则是公司刚性兑付,其中后者明显影响了信托公司去年的净利润。

某信托观察人士表示,“打破刚兑”对于信托公司来说,反而是一个“解绑”。“打破刚兑”在于不断扭转投资人乃至整个社会对于信托公司的印象。在统一监管规则的情况下,各家机构进入真正的市场化竞争,到最后强调的就是主动管理能力。哪家公司投资项目违约率低、风控能力强、回收率高,哪家公司就将赢得市场。

“资管新规”中对于资产管理业务的限定是“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等金融机构接受投资者委托,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的金融服务”,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在破除行业界限的情况下,投资者选择资管产品时将基于项目本身以及收益风险配比选择,而非针对某一行业选择产品。

编辑:
数字报

信托风险频发 打破“刚兑”日就是投资人离开信托时

人民网  作者:闫晶滢  2018-02-02

“终于松了一口气,这几个月过得太煎熬了。”在手机银行提示音响起之后,张先生急忙在第一时间查看手机,发现已经“迟到”了近一个月的信托资金本息终于到账。

张先生的经历应不是孤例,今年以来,不断有信托产品因融资方无力还款而延期的新闻曝出,最终虽然多数项目仍会兑付,但对于投资人来讲,等待兑付的过程并不轻松。

不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资管新规明确要求打破资管产品刚性兑付的背景下,很多投资人对待信托产品的心态也产生了变化。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曾多次有投资人表示对信托“刚兑”的看重,“现在银行随存随取的收益都在4%以上,信托如果都打破刚兑,没人会为那点收益冒本金损失的风险”。

对于此,有信托观察人士表示,在打破“刚性兑付”的大环境下,部分投资者的流失可能是包括信托在内的金融机构都需要付出的代价,要经历转型的阵痛期,需要适应一段时间。但长期来说,在统一监管规则的情况下,各家机构将进入真正的市场化竞争,到最后强调的就是主动管理能力。哪家公司投资项目违约率低、风控能力强、回收率高,哪家公司就将赢得市场。“对于监管部门力图打破刚兑的承诺来说,投资者观念的转变或许更为重要。”

等待兑付的两个月

已过天命之年的张先生自诩是一名颇为资深的投资者,自上世纪末就已参与股票市场交易,在股市、债市、基金市场均“战果颇丰”。与其他同龄的投资者略为不同的是,他对金融市场上的“新玩意”的接受度相当高,对P2P理财、比特币等都曾有过投资,“说这么多,我是想证明我并不是那种被理财经理‘忽悠’几句就盲目投资的人,但即使经过大风大浪的人,也难免在小河沟里翻船。”张先生苦笑着对记者表示。

2016年中,经理财经理介绍,张先生选购了一款名为“金鹤140”的信托产品,产品期限为18个月。在签订合同、打款等一系列手续完成之后,项目顺利成立,半年一次的利息也按期进入账户,张先生便没再对产品过多关注。

“当时觉得项目整体安全性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增信措施方面,同时有上市公司的股权质押和融资方的股权质押,又有法人代表的担保。”作为具有近二十年炒股经验的老股民,张先生对项目涉及的增信措施十分看重,“当时上市公司的股价还在十三四块的水平,3000万股的质押就超过4亿元。”

张先生开始为项目兑付着急,是在2017年的11月份,距离项目结束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彼时,上市公司发布多起融资方所持股份被司法冻结、新增诉讼等公告,经验告诉张先生,融资方的资金流动性恐怕出现了问题。随后,2017年12月份,信托公司官网挂出一份《关于金鹤140号信托计划相关事项的公告》,对项目融资方情况进行说明:在融资方相关诉讼公布后,中江信托紧急派人前去企业核实情况,并要求企业提前偿还信托计划。目前公司仍在与企业做沟通工作,要求其按照信托贷款合同偿还信托本息。

在得知消息后,张先生迅速与理财经理沟通,得到的消息却并不比中江信托发布的公告内容多,只是安慰让他不要着急,称公司正在处理。而在张先生持续跟踪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后,内心不安的情绪更是不断增加。

事实上,进入1月初,投资者们的神经持续进入紧绷状态,多位投资者自发成立了线上维权群,持续关注项目动态。相关信托经理表示会对项目进行刚兑,但承诺的日期自“1月中旬”到“月底前”,一再延迟更让投资人不安。不过,昨日资金本息的陆续到位,成功地维持了投资者对信托产品的信心。“不管怎么说,现在资金到位了,我们也就放心了。近期市场违约的情况比较多,信托公司还是比较敢于担当的。”某投资者表示。

打破刚兑“解绑”信托

经这么一折腾,信托投资者们对今后是否继续投资信托仍存疑虑。

一方面,信托项目违约频发,而另一方面,投资人担心,资管新规明确提出打破刚性兑付,将为信托公司今后拒绝兑付提供支持。

事实上,近期以来市场上逾期兑付的情况时有发生,但大多实现了项目的本息兑付,“刚性兑付”的神话一直未被打破。而由于信托产品的私募性质,部分产品即使存在短期的逾期,在信托公司的协调甚至提前自行予以兑付的情况下,其逾期情况并未得到曝光。而在“资管新规”落地之后,刚性兑付将一去不复返。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曾多次有投资人表示对信托刚兑的看重,“现在银行随存随取的收益都在4%以上,信托如果都打破刚兑,没人会为那点收益冒本金损失的风险”、“如果不能保证刚兑,以后绝不会购买信托产品”。

对于此,有信托观察人士表示,打破刚性兑付,包括信托在内的金融机构都需要付出的代价,要经历转型的阵痛期,需要适应一段时间。但长期来说对信托公司来说,有利于行业回归市场化竞争。“举例而言,国债应该是真正的无风险对标,而在投资者心中,信托产品的收益率远高于国债,但流动性也高于国债,加之‘刚兑’,安全性也有保证,这其实是不正常的。难倒信托公司的信用比国家还好?”该信托观察人士指出,对于监管力图打破刚兑的承诺来说,投资者观念的转变或许更为重要。

事实上,刚性兑付对机构本身也是较为沉重的负担。就张先生所投资的这款项目来看,记者辗转得知,其兑付资金可能来自两个方面:一种是部分通过在信托业保障基金借款先行兑付,另外一种则是公司刚性兑付,其中后者明显影响了信托公司去年的净利润。

某信托观察人士表示,“打破刚兑”对于信托公司来说,反而是一个“解绑”。“打破刚兑”在于不断扭转投资人乃至整个社会对于信托公司的印象。在统一监管规则的情况下,各家机构进入真正的市场化竞争,到最后强调的就是主动管理能力。哪家公司投资项目违约率低、风控能力强、回收率高,哪家公司就将赢得市场。

“资管新规”中对于资产管理业务的限定是“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等金融机构接受投资者委托,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的金融服务”,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在破除行业界限的情况下,投资者选择资管产品时将基于项目本身以及收益风险配比选择,而非针对某一行业选择产品。

编辑:
新闻排行版